美股共同基金 Smart Beta 布局及借鉴

ETF之家 发布于 2019-04-05 13:44:00

报告摘要:
 
指数投资正当时,Smart Beta 或为下一风口自2000 年发布首支Smart Beta 基金产品以来,美国的Smart Beta 产品持续稳定增长。截至2018 年末美国市场中Smart Beta 产品规模共有1030只,达到了7862 亿美元,在ETF 产品中占比超过25%。
 
中国的Smart Beta 产品仅有78 只,规模不到380 亿元,在指数基金规模中占比不足10%。2018 年Smart Beta 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伴随着宽基指数ETF 热潮,预期Smart Beta 产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BlackRock 产品布局:前瞻性多方位产品布局,铸就Smart Beta 龙头BlackRock 是美国Smart Beta 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规模远超第二名近1000 亿美元。通过iShares 系列产品的“先发优势”,BlackRock 迅速建立品牌效应,同时凭借着在多类风格产品如红利、动量、低波动、ESG等的前瞻性布局,BlackRock 在同类产品中占据领先地位。
 
Vanguard 产品布局:深耕经典风格产品,降低费率形成闭环
 
Vanguard 是美国Smart Beta 市场规模第二的基金公司,主要深耕价值、成长、红利三大类产品。尽管产品线单一,但凭借其长期的低费率战略,三大类产品规模齐头并进,市场规模均排名前列。2018 年Vanguard 开始布局ESG 产品,延续低费率战略,资金净流入仅次于BlackRock 的同类产品。
 
中小基金产品布局:避开头部基金重点布局,专注产品特色化
 
中小基金的产品布局与头部基金具有差异。Invesco 的Smart Beta 产品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多因子、动量等风格产品上,凭借产品数量优势在多个风格产品中市占率排名前2。WisdomTree 和Goldman Sachs 则分别重点发展红利类产品及多因子类产品,均在同类产品中规模排名靠前。
 
国内Smart Beta 产品布局:多因子红利产品为主流,市场集中度低
 
国内产品主要以多因子、红利产品为主,产品费率相对较统一。市场集中度较低,各家基金公司尚未形成自身鲜明的产品特色。
 
中国产品布局未来展望:以红利多因子风格为基础,产品特色化发展
 
中国市场的Smart Beta 产品尚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仍有大幅增长空间。展望未来,Smart Beta 经典风格如红利、多因子等产品仍将是市场关注重点,基金公司的前瞻性布局、产品高覆盖将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市场格局有望在部分基金公司的引领下重新洗牌并促进市场集中度提升。
 
核心假设风险:
 
本文仅对国内外的产品情况进行分析,产品的统计情况可能随着时间流逝及市场变化以及统计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本文不作为任何产品投资建议。
 
一、Smart Beta:低费率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方式
 
Smart Beta,是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一方面,它融合了指数投资方式较低的管理费用优势,另一方面它通过增加风格风险暴露的方式来获取相对于宽基指数的超额回报。
 
美国市场是最早发布Smart Beta产品的市场。从2000年发布的第一批单因子Smart Beta ETF开始,到如今市场中拥有1000多只Smart Beta ETPs产品,美国市场中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速度迅速,基金总规模接近8000亿美元,近些年Smart Beta ETPs产品增长速度更远超指数ETF产品增长速度。

 
与Smart Beta的发行持续稳步增长相对应,机构投资者对Smart Beta的应用认可比例也在持续升高。根据FTSE Russell的《Smart Beta:2018年全球资产管理人调查报告》基于194家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万亿美元)的调查显示,2018年,有48%的受调查机构采用了Smart Beta,这比例相比于2014年的32%有近16%的增长。
 

展望未来,从配置意愿上看,金融机构对于未来Smart Beta的配置热情较高,超过50%比例的调查机构计划在未来18个月配置Smart Beta。由此可看,介于被动投资和主动之间的Smart Beta投资方式已逐步获得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的信任。根据BlackRock的估计,到2022年,全球Smart Beta产品规模将达到3.4万亿美元。

 
二、从美国基金公司发展看产品布局
 
1. 先发优势、费率优势驱动基金公司特色化布局

(1)基金产品布局先发优势推动规模增长
 
美国基金市场是全球最成熟的基金市场之一。截至2018年第3季度,美国市场中的共同基金规模已经达到25.73万亿美元,在全球共同基金的总规模占比已超过50%。在ETF基金方面,美国市场规模已接近4万亿美元,在全球ETF基金总规模占比已超过75%。美国ETF基金规模中,有超过20%由Smart Beta产品贡献。
 
但美国Smart Beta产品近20年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
 
在2000年发展的初期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市场中勇于尝试Smart Beta基金产品的仅有少数,其中BlackRock以及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两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基金公司。
 
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市场进入长达10年的慢牛市,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对Smart Beta产品的关注度逐渐升温,Smart Beta产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各个基金公司开始踊跃进入Smart Beta产品布局,直至2018年市场中已有超过80家金融机构发行Smart Beta产品。
 
尽管2018年美国进入了熊市,Smart Beta产品的发行并未受到阻碍,仍有较多基金管理人开始进入Smart Beta市场布局此类产品。2018年美国市场共新增了约130个Smart Beta产品,这130个产品由43个基金管理人发行,其中首次发行SmartBeta产品的基金管理人有12个。

 
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各家金融机构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的先发优势逐渐显现。BlackRock、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Invesco、Vanguard等在2005年以前已经布局Smart Beta产品的基金公司迅速扩大影响力,截至2018年Smart Beta产品规模均排名前5。
 
依据我们对2018年末的规模趋势的测算,在美国市场中,首次发行Smart Beta产品的时间越晚,基金公司越难以扩大自身规模。

 
在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中,与先发优势相得益彰的另一特点为费率优势。美国Smart Beta基金市场中,费率的下降能为基金规模扩大提供极大的助力,这也导致了头部基金阶段性采取下降费率的方法以获得市场资金青睐。
 
2019年2月26日,SEC通过了Vanguard关于降低基金费率的申请,其存续的10个基金产品再度降低约10bp的费率。部分基金公司如富达基金已经开始筹划发行免除管理费的基金。

测算后发现,随着费率降低,基金的平均规模具有上升趋势,尤其在费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费率与基金的平均规模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2)市场需求旺盛催生产品获资金持续流入
 
从全市场的资金流向看,ETF的各类资产在2018年均出现资金流入的情况。据ETFGI数据统计,在整个2018年Smart Beta产品共净流入了776.2亿美元,仅在2018年12月全球权益类的Smart Beta ETPs产品就净流入了124.2亿美元。从中可以传达出清晰的信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愿意借助Smart Beta产品进行投资。
 
在Smart Beta的市场需求下,经典风格产品如价值、成长等尤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近一年以来在美国市场从长期牛市转折进入熊市的情况下,市场对其他风格如红利、低波动产品的配置热度也有所升温。在部分机构的推动下,一些较新兴的理念产品如ESG等也有大幅资金流入。
 

(3)规模增长压力下基金公司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也面临着市场的整体规模未能与基金产品数量同步增长的问题。
 
以2017年末和2018年的Smart Beta ETPs产品情况为例,2017年单个基金的平均规模约为8.7亿美元,到了2018年后单个基金平均规模下降至7.6亿美元。由此可见,市场集中度已处较高水平,新进入市场的基金管理人面临巨大挑战,难以抢占市场份额。


 
这一状况并不是美国市场今日才有的现状。
 
回顾美国近20年的Smart Beta产品发展史,在先发优势、费率优势等多个因素的共同驱动下,Smart Beta市场主要为大型基金公司所垄断,尽管集中度随着新的产品发行人进入Smart Beta基金市场而持续下降,但规模最大的10家基金公司的市占率始终维持在70%以上。

 
(4)产品多元化为基金公司发展创造条件
 
需求的蓬勃发展与规模增长压力下,基金公司都需要寻找不同的发展出路。基于市场Smart Beta产品资产类别多、产品风格丰富等特征,各家机构开始往不同的方向探索,尤其以大型基金公司和中小型基金公司之间的产品布局战略差异最大。
 
美国市场中的Smart Beta产品的资产类别相对较多,分别包含了股票、固定收益、商品、多资产、另类投资、货币等多个分类。从规模及数量上看,股票类Smart Beta规模较大,产品数量较多,仍然是市场配置主流。

 
部分中小型基金依据各自优势所在,集中布局于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的资产类别。如New York Life主要集中发展另类投资类产品,而Pacer Financial集中发展混合资产类产品。
 
截至2018年,New York Life的Smart Beta产品仅有约35亿美元,在整个Smart Beta市场的规模占比不足0.5%,但其产品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另类投资类Smart Beta产品上。在2009年布局对冲、套利类产品后,它在另类投资类产品市占率基本维持在75%以上。在市占率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从近几年流入另类投资类产品的资金看,超过80%的资金主要流入了New York Life的产品中。

混合资产类Smart Beta产品的跟踪指数一般为多类资产的配置指数,这些跟踪指数投资于如美国股票(通过投资其他ETF或直接投资于指数)、ADR、REITs、债券、现金等多类资产,以此达到资产配置目的。
 
混合资产类Smart Beta产品较少,首支产品为Invesco在2006年9月上市的基金Invesco Zacks Multi-Asset Income ETF,并且在2015年以前长期保持产品龙头地位。
 
Pacer Financial凭借着在2015年发布了Trendpilot系列产品,在不到3年内反超了Invesco和First Trust。尽管其Smart Beta产品规模仅有32亿美元,在整个市场中占比不足0.5%,但当前它在混合资产类Smart Beta ETF产品的市占率已超过50%。

 
与前述两类资产不同,商品类Smart Beta产品的规模持续收缩,资金呈现净流出,尽管仍有基金管理人继续发行该类产品,但总体规模持续下滑。

 
货币市场类Smart Beta产品一直不受投资者及基金管理人重视,市场的认可度较低。仅有Citi Group在2017年8月发布了2只ETN产品,发行后资金持续净流出。
 
相比于以上提及的几种资产类别,股票类的资产才是市场主要的配置方向。股票类产品的风格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的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差异。
 
从规模占比上看,价值、成长、红利三大类产品在股票型Smart Beta产品的合计占比接近了70%,而产品数量仅有约200个,数量约为股票型产品数量的五分之一。

 
在这3大类风格中,头部基金公司如BlackRock、Vanguard、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Charles Schwab凭借其规模优势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种市场状况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才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的基金公司,已较难在这三类主流风格产品中获得市场份额,市场的份额争夺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大型公司上。
 
以Smart Beta产品规模龙头之一的Vanguard公司为例。利用其价值、成长风格产品的先发优势,Vanguard在早期抢占了该类风格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在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的叠加下,Vanguard进一步降低产品费率以增强产品吸引力,形成完整的产品营销链。
 
但这一营销链并不是基金公司扩大Smart Beta规模的唯一方式,美国市场的其他基金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以抢占市场。
 
另一龙头BlackRock以其布局前瞻性为锚,在重要Smart Beta产品发行布局上领先于市场其他共同基金公司,同时逐步扩大其产品覆盖广度,利用先发优势巩固了自己在Smart Beta产品市场中的地位。
 
中小型基金在价值、成长品类产品市场已被BlackRock、Vanguard垄断的情况下选择走自己的特色风格系列产品布局之路,通过在某一些特定风格产品上的密集布局来获取投资者对其产品的认可度。
 
WisdomTree着重发展红利风格系列产品,产品覆盖了全球多个市场,对主要宽基指数也均有所覆盖,建立了较稳固的红利产品优势。
 
First Trust则发布了AlphaDEX系列基金,将超过一半数量的产品布局在多因子风格产品上,当前在该品类产品中已保持前列地位。
 
2. BlackRock:前瞻性多方位产品覆盖,积极布局新蓝海
 
(1)借力iShares系列产品,获得“先发优势” 

BlackRock(贝莱德集团,NYES:BLK)诞生于1988年,总部设于纽约,不仅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及风险管理等解决方案,产品覆盖了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场,同时在产品布局上也跨界了权益、固定收益、另类资产、商品等多个资产品种。
 
在Smart Beta产品上,BlackRock是当前美国市场中产品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截至2018年末,Smart Beta产品规模接近3000亿美元,超过规模第二的Vanguard约1000亿美元。

 
2009年6月,BlackRock收购了Barclays旗下的资管部门——BGI(Barclay Global Investors),这一次合并行动巩固了BlackRock在资管市场上的地位。
 
合并带来的规模扩张仅是本次收购的一部分优势,另一部分重要收益来源于BGI旗下的iShares系列产品。iShares系列产品补足了BlackRock在Smart Beta产品的布局弱势。
 
iShares产品最早于2000年发布,发布的12个产品同时也是最早布局于Smart Beta的产品。直至2018年,这12个产品的规模总额高达1570亿美元,在BlackRock的Smart Beta规模中占比超过一半,是BlackRock的规模主要增长来源。

 
(2)前瞻性产品布局,多方位产品覆盖
 
BlackRock不局限于自己在价值、成长类产品的先发优势,也积极将先发策略拓展至其他Smart Beta风格产品上。
 
以红利、多因子、ESG概念等产品为例,BlackRock在2005年以前完成了这几类产品的布局。由于多因子策略具有多样性,市场竞争者较多,产品集中度分散,BlackRock不占据优势。在其余风格产品上,BlackRock的产品利用其先发优势,均在各个细分领域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
 
例如,BlackRock在价值和成长产品的规模占比均超过了50%,在波动类产品的规模占比更是接近了70%。
 
尽管其他资产类别Smart Beta产品如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商品类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但BlackRock为保证其产品线的完整性,仍然在以上这2类资产细分领域发行产品。
 

基于对人工智能概念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考虑,在2018年3月,BlackRock发布了iShare Evolved系列产品,管理费率均为0.18%。这7个产品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等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公开文件信息重新对个股进行行业归属划分。至2018年末,7只基金中共有6只基金持续获得资金的净流入。
 
2. Vanguard:深耕经典风格产品,降低费率形成闭环
 
(1)产品线单一,产品规模齐头并进 

Vanguard集团由“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尔创立于1975年,与其他基金公司不同,Vanguard的基金投资者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从而确保公司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在这一种合作方式之下,Vanguard更易于将投资者利益与公司利益相关联,以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的价值投资理念。
 
Vanguard也是美国Smart Beta产品规模第二大的基金公司。2018年Vanguard的Smart Beta产品规模在2018年末已达到了1724亿美元,比BlackRock少1000亿美元,但它比规模第三大的基金公司多1000亿美元,将Invesco远远抛在身后。
 
在产品布局方面,Vanguard与BlackRock具有显著差异。Vanguard产品线单一,产品数量少,总共仅在Smart Beta产品上布局了24只产品,这些产品全部为股票类Smart Beta产品,在风格类别上主要覆盖了价值、成长、红利这三大类经典风格产品。其中共有9个价值类产品、9个成长类产品、4个红利类产品以及2个ESG主题产品。而BlackRock的产品覆盖面广,不同类别产品的规模差异较大。

 
与BlackRock在多个产品线上持续发力不同,Vanguard更着重在已有的产品线上深耕,并保持三类产品齐头并进态势。
 
在三大类风格产品上,Vanguard的规模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同步。截至2018年,价值、成长、红利类产品的规模均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
 
(2)延续低费率战略,布局配置型产品
 
作为Smart Beta产品市场上的两大巨头之一,Vanguard更着重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实质性利润增益。在追求不确定的风险收益的同时,Vanguard更加致力于降低产品的费率,从而确定性地提高客户能得到的回报。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Vanguard的Smart Beta产品整体费率始终处于整个市场的最低水平,其产品的最低费率仅有0.05%,最高费率仅为0.32%。


 
这一低费率战略为Vanguard赢得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流入,也是其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低费率水平产品更容易获取资金的青睐,从而迅速扩大其规模。


 
低费率战略也延续至Vanguard对新产品的布局上。直至2018年,Vanguard才开始布局ESG产品,而最早的ESG产品在2005年已经发布。Vanguard的产品并不具备先发优势,但两款产品的费率分别低至0.12%以及0.15%,远低于其他ESG产品的费率。
 
近一年以来,在ESG产品中,BlackRock凭借其在ESG产品的先发优势,依然获得最大的资金净流入。但仅发行不到一年,Vanguard的两款产品共获得了5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在同类产品的资金净流入仅次于BlackRock。
 
3. Invesco:产品广布局 ,多品种市占率居前列
 
在美国市场中,价值、成长类产品的细分领域是整个股票型Smart Beta产品中规模最大的风格类市场,占比超过了44%。但这两类风格产品市场已经为BlackRock以及Vanguard所占领,两家基金公司在这两类风格产品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0%。
 
以规模排名第三的Invesco为例,其在Smart Beta产品的市占率仅约9%,远低于BlackRock以及Vanguard的38%以及22%。
 
Invesco在产品的布局上重点避开了BlackRock、Vanguard的优势风格产品如价值、成长、红利等,而重点将产品布局在多因子、规模、动量等风格产品上。在BlackRock和Vanguard均未涉足的商品类Smart Beta产品领域,Invesco的市占率高达44%。
 
2003年,Invesco首次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分别发布了多因子、动量、规模因子各一个风格产品,到2005年,这3个产品的规模均有超过5倍的增长。
 
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Invesco进一步加大对Smart Beta产品的布局,每年均发布超过20个Smart Beta产品。这一产品的高发期使得Invesco的Smart Beta规模迅速从2亿美元增长至144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Invesco短暂进入静默期。
 
2010年后,Invesco维持原有策略不变,继续稳步扩大其产品数量布局,并重点布局低波动类产品。

 
在Invesco的发展战略之下,其产品的总规模在大部分的风格基金产品中均排名前列。如在商品类Smart Beta产品中,Invesco是市场中唯一的龙头。在波动、动量、规模、固定收益等类型的产品中,Invesco的规模占比稳居该类产品总规模的前两名,仅次于BlackRock或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4. WisdomTree: 主打红利风格,成就细分领域龙头
 
同为Smart Beta基金市场上的中小型基金,WisdomTree与Invesco选择了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
 
WisdomTree只将产品集中在特定的风格产品系列上,尤其是红利风格产品上。
 
WisdomTree公司在2006年6月同时发布了18只红利风格产品,在2006年末这18只红利类产品规模仅有18.1亿美元,到了2018年这18个红利类产品的规模合计为174.5亿美元。
 
在经过了13年在红利产品上的耕耘后,当前WisdomTree全部红利类产品规模合计为252.1亿美元,在红利类产品的规模仅次于Vanguard和BlackRock两大巨头。


 
5 .Goldman Sachs主打多因子产品,布局分层加权系列
 
对于以上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较早的头部基金而言,先发优势及品牌效应为基金的发行以及资金的选择偏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Goldman Sachs在2008年后才开始正式布局Smart Beta产品市场,进入Smart Beta市场的时间较晚,导致其错过了先发布局优势。其产品布局特色与WisdomTree相同,均选择以某一细分类产品作为卖点,但两家公司的布局重点有所差异。
 
Goldman Sachs主要以Goldman Sachs ActiveBeta系列产品为核心,这一系列主要集中于更加细化的分层加权产品,是多因子产品中的精细化小分类。


 
尽管从全部Smart Beta产品的布局上看,Goldman Sachs的市占率不超过1%。但基于其分层加权产品,它在多因子品种的Smart Beta产品规模高达8.1%,而在其他的风格产品上,尽管Goldman Sachs也有所布局,但产品数量少,规模占比小,对Goldman Sachs在Smart Beta产品的规模贡献收效甚微。
 
三、从国内产品布局经验看未来格局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Smart Beta市场中,马太效应显著,以BlackRock、Vanguard为首的基金公司抢占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在美国Smart Beta市场占比高达60%以上。中小型基金如Invesco、WisdomTree等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独特的系列产品,以抢占剩余市场份额。事实上,美国市场中仍然有超过2/3的基金公司难以在市场中获得份额,平均市占率不及0.1%。
 
与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的Smart Beta产品在整个市场规模占比较低,在指数类产品中的市场规模占比不及10%。这一方面来源于市场对Smart Beta的认知程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来源于Smart Beta类产品具有相对更高的费率水平。
 
2018年在市场走熊的情况下,投资者被动投资意愿增强,宽基类指数ETF产品规模大涨。借鉴美国市场经验,我们希望能乘上ETF及指数产品的东风,抓住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契机。
 
1.中国 Smart Beta 产品概况:曲折前行,产品仍以 多因子 、红利为主 

中国市场的Smart Beta基金的发行相对较晚。中国基金市场的第一只基金于1991年发行,在2004年末第一只指数型基金华夏上证50ETF发行,直至2006年,第一只Smart Beta基金——华泰柏瑞红利ETF才正式发行。
 
在接近15年的基金行业发展中,指数型基金的数量接近500个,规模已增长至约5000亿元,而Smart Beta基金的数量仅有78只,规模刚刚超过380亿元(截至2018年3季度报告),在指数型基金中规模占比不超过8%,而美国市场中Smart Beta ETF产品在指数型ETF产品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25%。中美两种市场整体的规模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近9年间,指数基金数量稳步增长,尽管受市场影响规模波动较大,但规模上整体维持增长趋势。
 
与指数基金的发展相似,Smart Beta基金的发行受2015年股灾的影响规模大幅下跌。2016年以后,市场持续走熊,市场被动投资意愿增强,基金继续稳步增长,但Smart Beta基金规模维持相对稳定。
 
在风格配置上,多因子和红利风格是市场上的主流配置方向。基于基金公司自身的理解,较多基金公司选择自己定制指数进行Smart Beta产品发行,这也是多因子类产品的规模占比较高的部分原因。


 
截至2018年3季度,市场上共有21只多因子风格、12只红利风格的指数基金产品,总规模分别达到了197亿元、82亿元,两者规模在全部Smart Beta基金中规模合计占比超过了75%。
 
从投资市场布局上看,Smart Beta基金仍然以跟踪国内市场为主,但也不乏部分Smart Beta基金的跟踪指数投资于港股市场和美股市场。其中共有1只Smart Beta基金投资于恒生系列指数,3只Smart Beta基金投资于标普系列指数,另外还有7只Smart Beta基金投资于沪深港通相关指数(其中一个为上述恒生系列指数)。
 
考虑到市场接受程度等情况,产品的发行相对分散,各家基金在Smart Beta基金的发行上仍然保持较谨慎的态度。
 
中国市场的集中度仍然远落后于美国市场,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的门槛较低。Smart Beta基金规模最大的5家基金公司的规模累积市场占比仅有55.5%,前10家基金公司的规模累积市场占比达到了79.2%,而美国市场中两大巨头利用其先发优势在整个Smart Beta市场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60%,前10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占比已经接近92%。


 
2.中国产品:ETF 形式蓄势待发,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 

与美国市场有较大差异的是,由于ETF产品的维护相对较高,在产品发行时,有较多中国基金管理人选择采用非ETF方式发行。从历史已发行的产品看,超过2/3的产品采用了非ETF形式发行,截至2018年3季度,共有59个Smart Beta基金为非ETF形式,仅有19个产品为ETF形式。


 
2018年在市场处于熊市的情况下,宽基指数ETF基金的规模逆市上扬,反映了A股投资者在经历了市场动荡行情后对被动投资理念的逐渐认可及对ETF基金方式的青睐。但与宽基指数ETF基金的火爆不同,当前Smart Beta市场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而ETF基金的优势在规模效应中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基金管理人仍然没有足够动力以ETF形式发行产品。
 
从持有人结构看,个人投资者是Smart Beta基金的购买主力,并且在近2年以来,个人投资者的规模占比有一定幅度上升。


 
在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情况下,基金的发行更加依赖于市场的需求及偏好。因而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难以根据自身特色形成特色优势。以红利产品为例,12个红利基金产品均是由不同的基金公司发行,而在美国市场中红利产品主要由3个头部基金公司发行。
 
3.中美相似之处:风格产品具有偏好,规模增长具空间 

中美两个市场中,市场都对发行的基金产品的风格具有偏好,但偏好的风格有一定差异。

美国市场中,Smart Beta产品中价值、成长、红利等风格产品市占率最高。Smart Beta产品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规模和发行数量均持续增长。
 
从近1年的资金流入看,美国Smart Beta产品仍然有1600亿美元的净流量,美国市场资金对经典风格产品仍具有更高的偏好。


 
在中国市场中,多因子风格和红利风格最受投资者青睐。
 
中国市场的Smart Beta产品发行较缓,自2006年发行第一只Smart Beta产品后,截至2018年仅有78只产品,但近1年来产品发行速度开始有加速趋势。
 
2018年中有超过15只Smart Beta基金成立,而自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最新处于发行阶段的8个指数型基金中,有2只基金为Smart Beta基金,分别为红利和红利低波产品。
 
以美国市场为蓝本,结合中国市场当前Smart Beta产品的发展状况看,在指数投资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的情况下,未来Smart Beta产品尚有非常大的可开发的潜力空间。
 
结合美国市场中价值、成长以及红利类产品的市占率,以及市场对风格的偏好惯性,预计在A股市场中多因子和红利类产品仍将力拔头筹,增长空间将有望继续超越其余风格产品。
 
4.中美差异之处:美国市场产品特色化发展,中国市场产品集度低 

(1)美国市场集中度高,中国市场产品分散
 
美国市场中,Vanguard、BlackRock两大基金凭借其先发优势稳定占据着超过60%的市场份额,其中Vanguard、BlackRock的SmartBeta产品规模分别达到了2989亿美元和1724亿美元,小型基金公司在美国市场中已难以大幅扩大市场份额。
 
尤其在成长和价值风格中,Vanguard、BlackRock两家公司在这两种风格产品中共布局了44只产品,市场规模占比合计超过了90%,其他基金公司已较难从Vanguard及BlackRock手中抢夺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中尚未出现基金公司规模一家独大的情况,产品分散化有利于新基金管理人以较低门槛进入Smart Beta产品市场并迅速扩张自身影响力,也有利于原有基金管理人以自身特色产品吸引资金流入。
 
(2)美国市场以费率为利器,中国市场费率较统一
 
美国市场中,多家基金公司通过降低管理费率等手段扩大自己产品对资金的吸引力。其中产品费率水平最低的Vanguard借费率优势以仅仅24个产品成功在Smart Beta市场中占据龙头位置。
 
A股市场中,基金的管理费率并未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汇添富的上海国企ETF产品费率最低,仅为0.45%,规模达到了86亿元,其余产品的费率在0.5%到1.2%之间,不同费率下的基金平均规模并无明显差异。
 
(3)美国市场中小基金产品特色化,中国市场产品无明显差异
 
美国市场中,在成长、价值等风格产品被头部基金公司抢占的情况下,中小基金主要凭借专业化、精细化的产品在其他细分领域抢占市场份额WisdomTree主要依靠其发行的红利类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在Smart Beta的规模排名第7,规模中的75%由红利类产品组成,在红利类产品的规模仅次于Vanguard和BlackRock。

Goldman Sachs则主要依靠发行分层加权类产品抢占市场,而小型基金公司Pacer Financial则凭借着其Trendpilot系列产品,长期在混合资产类Smart Beta ETF产品中保持其龙头地位。
 
中国市场中,布局Smart Beta产品的基金管理人相对较少,各家的产品布局无明显风格偏好,尚未形成自身较鲜明的产品特色。
 
5.中国Smart Beta产品展望:乘 ETF 之势 ,多元发展丰富市场
 
一方面,中美两个市场在诸多方面市场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市场的成熟程度以及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的差异,但美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Smart Beta市场,其发展经验仍然有很多值得中国市场学习、借鉴的地方。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2018年的熊市后,宽基指数ETF规模逆市上扬,被动投资理念逐步被投资者所认知,介于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之间的Smart Beta产品将逐步为投资者所接受。
 
由此可见,Smart Beta投资在中国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对历史产品布局的观察并与美国市场对比后我们发现,中国市场在产品布局上仍然有较大可以完善的空间。
 
(1)经典风格产品具较大增长空间,市场集中度有望上升
 
参考美国近20年的发展趋势,中国市场的Smart Beta产品尚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仅接近美国起步阶段水平。此时,市场的产品数量仍然较少,各家产品更倾向于发行已有的规模最大的多因子、红利产品。
 
借鉴美国市场在2006年之后的发展经验看,前期规模具备优势的多因子、红利类产品仍然是Smart Beta产品增长的最大贡献点。随着这两类风格产品趋于饱和,低波动、多因子等其他风格因子有望成为产品布局重要的新增长点。
 
随着参与Smart Beta产品发行的基金公司数量继续增加及Smart Beta市场的继续扩容,优先布局的基金公司有望获得市场的青睐,并借此提高自身品牌效应及市场的集中度。
 
(2)注重前瞻性布局,辅以特色化产品发展道路 

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不同,由于中国市场的费率水平相对较统一,因而Vanguard的低费率发展战略并不能为中国市场所借鉴。
 
从已有Smart Beta产品的规模分布上看,中国市场中规模最大的5只Smart Beta基金中,共有3只发行时间为2010年及以前,由此可见,中国市场仍然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因此,结合这一先发优势,BlackRock的产品全覆盖及前瞻性布局策略、Invesco的多产品打法都是中国基金公司迅速扩大自身在Smart Beta产品领域影响力的重要借鉴手段。
 
在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产品的前瞻性布局将能较大概率提高基金管理人未来在Smart Beta市场中的市占率。对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WisdomTree及Goldman Sachs等公司以发展特色产品为主的战略也是重要的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手段。
 
从中国市场看,在多因子、红利等产品的布局仍是基金管理人在Smart Beta产品布局的重点及扩大市占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近一些年来,低波动、价值等风格产品的规模逐步增长,产品数量稳步增加,有望成为在多因子和红利产品之外的重要系列产品。提前布局、产品系列化将有望为基金公司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助力。
 
(3)固定收益类产品尚待发展,新蓝海值得长期关注提早布局 

美国市场中波动风格产品起步较晚,最早的产品是Invesco发布于2011年5月的标普500低波ETF,随后BlackRock在同一年布局了该类产品。截至2018年末,波动风格产品在整个Smart Beta市场中规模仅有约533亿美元,远逊色于价值、成长风格产品近2000亿美元的规模,并且产品数量仅有28个。但近1年以来流入该风格产品的资金已达到了约317亿美元,资金净流入量仅次于价值风格,可见低波动产品在近期有受到追捧的趋势。
 
中国市场中低波动产品在近2年来规模持续增长,尽管市场占比仍然较小,预计未来也将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固定收益证券的流动性一般低于权益市场。固定收益类Smart Beta ETF产品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自己承担的风险暴露以获取超额收益。
 
以美国市场为例,固定收益类Smart Beta产品的规模仅次于权益类产品,也是中大型基金公司如BlackRock、Invesco等公司配置的主要产品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股票市场打击,固定收益Smart Beta市场蓬勃发展。不论是产品数量还是规模都迅速增长。

 
回顾2018年,中国债券市场迎来牛市,固定收益产品的迅速发展将有利于催生市场对更精细化产品的需求。当前中国市场中仍未出现固定收益类Smart Beta产品,产品的发行存在较大的潜力,但仍需等待合适时机。
 
另外,美国基金管理人已逐步加大对ESG、AI等概念产品的布局,未来产品的布局将更具多样性。美国市场中ESG等概念早在2005年已提出,近年来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ESG产品在2015年中仅有12只,而到2018年,产品数量已增长至52只,总规模达到了47.2亿美元。根据FTSE Russell2018年报告,有近53%的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策略中考虑了ESG因素。美国市场的新的投资概念及投资领域值得中国市场借鉴及持续保持关注。
 
文章来源:广发证券
 
作     者:罗军、安宁宁、 马普凡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