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量化公募的时代,要有时代的量化公募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14喜欢:10

正文共: 6363字 7图

预计阅读时间: 16分钟

刚刚过去的一周,机缘巧合的两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或许会共振,成为中国量化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个节点,首当其冲是量化私募,但影响更深远或许是量化公募。

聚光灯下

第一个事件,自然是8 月 28 日 A股高开低走,股民口口吐槽中的“墓碑 K线”。在周末管理层出台了包括印花税减半、限制减持、调节 IPO 节奏等一系列利好后,激动的 A股大幅高开,以标志性的沪深300指数而言,以上涨5.06%高开,却一路走低,最终以上涨 2.33%报收。

这一根“墓碑阴线”,让股民怨声载道。而量化私募被需要发泄情绪的股民视为作为砸盘嫌疑人,一种解读是:量化私募面对高开 3%的情况会无条件抛盘,由此打断了周一反弹的“脊梁”。

如果说量化私募砸出“墓碑阴线”还只是股民的阴谋论,那么无巧不成书,第二个事件,则是当日头部量化私募明汯当家人裘慧明以2.85亿元竞得上海一处豪宅。

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此次竞拍标的上海市浦东新区银柳路385弄15号全幢住宅房属于花园住宅,建筑面积1300.84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70.73平方米)。该住宅所在小区为华洲君庭。

豪宅,从来是互联网传播中的爆款词汇,许多对量化私募并不了解的人,立刻留下了一个很直观的印象:量化私募很暴利!

这种群情激奋,代表作是以深度整合闻名的大 V 远方青木的那篇《量化基金,今天砸盘的主力军》。

在中国,“为富不仁”是一个很糟糕,也很危险的评价,尤其是在这个 2023 年。

一边被怀疑砸盘,一边领军人物买豪宅,两个时间的偶然交织,让量化私募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而负面起来。

这时候,许多记忆只有七秒的网民,早就忘了依然是量化私募,在不久之前还是以乐善好施而闻名的。就是在 2023 年初,头部量化私募幻方的一名员工捐款1.38亿元的消息,也曾经火爆一时,并引出了幻方量化公司本身还曾捐款2.2138 亿元的消息。

面对“污名化”的可能,许多量化私募大佬纷纷出来为自己正名,强调永远满仓的指增型量化私募恰恰是 A股最坚定的多头。正名的代表作,当然是《砸你妹的盘,量化才是大A的脊梁!》,在第二天此文的作者“ 坐等猫粮的Tom”,又写了一篇《讨伐量化,理解量化,加入量化》。

两个后续

无论量化私募们如何正名,在上周末,终究还是看到了两个后续。

一方面,是对程序化交易的备案管理:

9月1日,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出台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系列举措,发布两项通知,分别为《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分别简称《报告通知》《管理通知》)。

沪深交易所随后发布关于加强程序化交易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程序化交易投资者报告的最高申报速率在每秒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在20000笔以上的,交易所予以重点关注。此外,对程序化交易实施报告管理,未经报告的投资者不得进行程序化交易。

对于备案,一众量化私募巨头,纷纷表态用户,并表示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则是对明汯的处罚,理由是:

明汯投资在开展私募基金业务过程中,在监督管控员工不当行为、及时督促员工规范整改等方面,未实施有效内部控制,未尽谨慎勤勉义务,违反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令第105号)第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现决定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督管理措施。

是的,这里处罚的明汯,就是周一掌门人买别墅豪宅的那个明汯。至于这两件事发生在一周,是不是巧合,不得而知。

未来是否会有更多针对量化私募的监管,不得而知。

当然,对于笔者这样的公募基民,对此其实不那么关心。

我更好奇的是,基于上周量化私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蝴蝶振翅”,能否为死气沉沉太久,在上周连一点存在感都没有的量化公募,激起更多浪花。

先天不足

在上周关于量化私募的是非争议中,一个统计数据被广为传播:量化股票私募的规模超过 1 万亿元

这是一个让量化公募汗颜的数字。

如果从2009 年第一只名字中带有量化的公募基金嘉实量化阿尔法成立,从当时巴克莱三剑客(华泰柏瑞田汉卿、景顺长城黎海威、富国基金李笑薇)的回国算起,中国的量化公募大发展也有将近 15 个年头了。

但是截至 2023 年中报,根据 Wind 的量化公募口径(包含指增、主动量化和绝对收益),总资产规模也不过2730 亿元,仅仅是量化私募的四分之一体量而已。

总量小的同时,量化公募的另一问题则是,缺乏现象级巨头。

在量化私募领域,百亿级私募已经有一堆,500 亿级不是梦,根据券商中国的报道:

截至二季度末,百亿量化私募的数量从一季度末的26家升至30家。其中,宽投资产、龙旗科技、千宜投资、乾象投资等均是新面孔,在二季度突破百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前七大巨头的位置继续稳固。其中,幻方、九坤、灵均和明汯规模均在600亿以上,诚奇、金锝、衍复规模均为400亿~600亿之间。

与之相比,公募量化中,保有量最大的富国基金,也不过 240 亿元的体量。

更重要的是,对于几家总规模头部基金公司而言,量化公募的体量,在其非货币总规模中的占比,往往只有几个百分点,几可忽略。

但某种程度上,公募量化的羸弱,也并不奇怪。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公募量化是“先天不足”的。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的公募基金公司,是没有投资“灵魂”的,更像是一家基金超市,从权益到债券,从主动权益到被动指数,从成长风格到价值风格,反正想得到的品类,能布局都会布全

这样的格局之下,公募基金发力哪类基金,很容易受到两个因素的主导:❶ 面向管理费收入的最优解;❷ 当家人的成长路径。

面向管理费这点很好理解。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虽然管理费低点,但架不住动辄几千亿的规模,千亿级债券基金经理更是稀松平常。至于权益类,常年 1.5%的主动权益,管理费收入贡献能力就是比常态 1.0%的指数增强和主动量化强,当然也比常态 0.5%的指数基金强。

至于当家人的成长路径,细看几家头部公司的当家人成长路径,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屡见不鲜,哪类权益基金是心头肉,不言而喻。

与之相比,私募基金往往投资风格更聚焦。细看“坐等猫粮的Tom”整理的几家头部量化私募基金的当家人背景,你就会明白相比量化公募对于公募大厂不过是丰富产品线的边缘产品,对于这些量化私募,量化投资是当家人多年学业经历+多年工经历共同交汇而成的信仰

是核心业务,还是边缘业务,这是先天上的差别,就决定了量化公募和量化私募在起跑线上的差别——更何况私募 2+20%的管理费率,更是会在后天加大这种差别。

带着镣铐跳舞

是的,量化公募作为许多基金公司内的边缘业务,其实受到了许多有形或无形的钳制,一些甚至难以从基金定期报告中体现出来。

先举一个在基金定期报告中能够体现的细节。

基金买卖股票,是要向券商支付佣金的。

目前,中国的基金,往往采用的是类似美国的软钱制度(soft dollar),即基金公司支付相对比较高费率的佣金,以换取券商研究业务的支持。当普通个人投资者都能享受万 2.5 的佣金时,券商的佣金往往在万八的水平。

但问题在于,对于指数基金、量化基金这些不那么依赖券商分析师报告的基金类别,也常年支付类似的佣金比率。这个问题,在数月前的券商费率改革中被提出,深证证监局更在 7 月初下发《通知》,要求被动型产品不得通过券商交易佣金支付研究咨询服务等费用,且佣金不得超过市场平均费率水平。

量化基金,一般都有着较高的换手率。年换手 15 倍不在少数,按照万八单边计算,这块的佣金损耗往往能达到 2-3 个百分点。如果量化公募的佣金费率能够下降至万二水平,那么这块等于每年变相可以提升 1.5至 2.5个百分点的超额收益。

事实上,降低量化公募的佣金,非不能也。

目前诸如国泰君安资管、中泰资管等证券资管公司发行的量化基金,往往就可以享受万 1.5 至万 2 的低佣金,并转化为超额收益,而一些大厂的个别量化产品也能偶尔享受到超低佣金费率的加持。

当然,约束还有定期报告中体现不出来的,比如风控。

为防范道德风险,公募基金公司的风控,往往会限制自家不同基金在同一天针对同一股票出现双向交易的情况,即当一只基金卖出某只基金时,同公司的另一只基金就被限制买入。

这对于高换手率的量化公募基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束缚。

为什么有些小型基金公司容易出量化爆款,没有同公司主动权益基金买卖行为干扰也是一个重要的先天优势。

当然,基金大厂并非完全无解,某家大厂的量化产品通过与风控的反复沟通获得了豁免,而另一家大厂据说干脆斥资千万打造一套专用的风控系统——当然,这些都需要基金公司顶层的战略眼光支持。

西谚说魔鬼在细节中(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对于量化公募,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镣铐”还有很多。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当他们决定买一只股票时,买入计划会交由基金公司专业的交易员去执行,老道资深的交易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低价成交,降低基金经理的买入成本。

对于量化私募中的顶流们,往往会自研一套量化下单系统,匹配自身的量化风格,以获得最低的交易成本。但对于量化公募,有限的资源决定了大多无法研发一套自有下单系统,而只能使用券商提供的模块,在成交优势上,无疑处于劣势。

当然,这一切一切汇聚在一起,其实不外乎“资源”二字。

毕竟对于公募基金中许多量化规模不够大的量化团队,每年从中收取的管理费扣除尾随佣金的分成,可能都不够覆盖量化团队成员的薪酬,若非许多基金公司的量化投资往往与指数基金在一个部门,可以蹭一下后者的管理费营收,怕是要成为妥妥的“成本中心”。

更何况,量化投资,需要的是懂金融的码农,需要的是 4090 显卡乃至A100显卡,基金公司原本为主打权益构建的投研资源近乎无法复用,这就使得量化公募要发展,先天不足。

春风来?

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

这句话,倒过来或许也适用于量化公募。

在公募架构下边缘化发展的量化公募,恐怕不会像他们的外国先辈比如文艺复兴、AQR ,又或者像他们的中国近亲量化私募那样,缔造自己的时代,但至少在时代红利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应该有希望成为这个时代下更好的公募量化。

时代的推动力,或许来源于三方面。

利好一 制度红利

时隔十五年,A股再次降低印花税,由原本的单边 1‰再度减半征收。

印花税的降低,看起来微乎其微,但对于相比主动权益换手率更高的量化公募,意味着立竿见影的成本降低。以15 倍的换手率为例,原本需要支付 1.5%的印花税,而如今只需要 0.75%,多出来的0.75%就是新的超额收益了。

至于交易佣金下降的潜力,此前已经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对许多量化公募而言,单单是印花税和佣金这两块,或许一年就能省出来 2-3%的超额收益。有更多的超额,自然能提升量化公募的竞争力。

当然,制度红利,并不仅仅是量化公募的税费的降本增效,同样也来自于基金管理费的重分蛋糕。

原本 1.5%管理费的主动权益,已经逐批下降至 1.2%,表面看这与量化公募并不相干,但考虑到量化公募的费率继续可以稳定在 1%-1.2%而不用下调,这意味着量化公募在基金公司内部的管理费贡献占比随之提升——反正我已经在不止一位量化基金经理口中听到,将之称为行业利好了。

至于周末刚刚出台的程序化交易报备,从深交所官网发布的《关于股票程序化交易报告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第八条也清晰的给了公募基金豁免的条款:

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会员、合格境外投资者以减少大额订单对市场冲击或者保障不同投资组合交易公平性为目的,在交易环节按照设定的拆单算法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不适用本通知第七条的规定

考虑到目前公募量化,绝大多数量化模型是用于选股,在收盘完成选股后第二日用 VWAP 之类的拆单系统执行,能够实现盘中实时信号的寥寥无几,所以今次新规对公募量化,反而是缩小了与私募量化的差距,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利好”。

利好二 主动权益的衬托

当下,无论是量化公募还是量化私募,大行其道的都是纯多头量化,赚取的是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而不似他们的海外同行可以通过中性策略追求绝对收益。

这就意味着,量化产品有没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是主动权益同行陪衬出来的。

下表是代表绝大多数基民观感的中证偏股基金指数,与中信证券追踪量化公募中沪深300指数增强中证500指数增强表现的指数的对比。很清晰可以看到,在 2020 年指数增强毫无优势,2021 年500 指增异军突起,2022 年300 和 500 都有了优势但不够明显,而今年前八个月,则是出现了显著优势。

当然,指数不能体现的,是许多主动权益基金对基民的“伤心”程度,尤其是中概、医药、新能源主动基金动辄腰斩的表现,动辄单一基金亏掉上百亿元的往绩,带给了许多相信顶流主动基金经理“长期投资”基民的是无尽的伤痛。

在这样的陪衬下,哪怕是公募中的指数增强和量化主动也显得可爱多了。

至于上周量化私募的争论,某种程度上对于量化投资,是又一次的科普和宣传。

两类基民的心态,非常耐人寻味。

第一种,是突然觉醒,是突然意识到买得起门槛100 万起私募基金的有钱人竟然买了一万亿元的量化私募,开始好奇量化基金到底是什么好东西能让有钱人趋之若鹜。

第二种,是打不过就加入。如果说量化基金利用了市场错误定价,那么不买量化基金我就是韭菜,买了就是我去割韭菜,该做韭菜还是去割韭菜呢,答案不言而喻?

让更多掏不出 100 万的普通散户,在受够了主动顶流的拉胯后,有更多的公募量化可选,而不是被私募被有钱人割韭菜,或许对于当下的公募基金,本身就是一种重大的金融普惠,一种公募基金的社会责任。

公募诸君,当努力。

利好三 现象级扩容

金融行业,往往是守旧的。

就像时至今日,许多公募基金的市场、销售部门,许多银行、券商端的理财师,在面对量化公募产品时,还是有畏难情绪。毕竟,相比讲讲“长坡厚雪”,讲讲“护城河”就能感动基民的主动权益基金,量化基金的多因子、量价这些名词,太过晦涩。

金融行业,打败守旧,最好的就是现象级产品的出现——就像当年对余额宝嗤之以鼻的大行们,最终也只能面对余额宝规模很快上千亿过万亿的现状,趋势跟随,推出自己的“宝宝类”产品。

对于量化公募,现象级的变化,已然出现。

万家基金,凭借乔亮领衔的指数增强产品线在 2022 年的全面优异,量化公募规模从 2021 年末的 27.77 亿元飙升至 2023 年中的 174.64 亿元,杀入总规模前五;国金基金,凭借着马芳管理的国金量化多因子等产品的规模暴增,从 2021 年末量化规模不足 1 亿元变成了 2023 年中的 134.91 亿元。

而在万家和国金之外,招商王平、华夏孙蒙、国泰君安胡崇海、西部利得盛丰衍,在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给各自基金公司的量化公募规模上了一个台阶。

更重要的是,公募量化基金的规模攀升,大多是存量基金表现好吸引申购“管”出来,而不是传统新发基金“发”出来的

在公募基金领域,长期是“需求创造供应”,股市走好,基金大涨,基金公司发新基金,动辄百亿爆款,随之而来的结果则是高位套牢大量的基民,以及近期低迷期权益基金发不动的冷清。

相比之下,公募量化近期的规模攀升,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供应创造需求”,优秀的基金表现,吸引了更多基民的申购,规模自然攀升,甚至引发量化公募需要限购来避免蜂拥而入的资金对超额的侵蚀。

所以,直观的感受就是量化基金经理出镜率提升,量化基金的发行出现了小高峰。不那么直观的,则是一些基金公司开始将量化公募产品线的战略定位小小提升了一下,甚至进行了一些组织架构的微调。

量化公募的春天是不是快来了?

我不知道。

但我期待这一天。借用最近我很喜欢的房东的猫的那首《城市动物园》的歌词:

谁来打碎这扇窗户 驱散看不清的雾 漫长的期望和等待归于何处

如果 A股未来能有一波牛市,但又不是 2019 年至 2020 年这样少数行业的抱团式牛市,那么透明度更高、稳定性更强的量化公募或许将有更大的优势。

即使,没有量化公募自己的时代,但至少,也请有一个时代的量化公募春天。

全部讨论

2023-09-05 07:55

请问一下,单个公募量化基金,规模太大会影响发挥吧?不大于60亿?

2023-09-05 10:28

精品

2023-09-05 10:10

好文章!给张老师点赞

2023-09-05 09:55

超级好文,一定拜读!!!

中国的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散户投资者,量化有着非常大的信息处理,资金 融资 交易优势和便利,同时资本逐利挤压了散户利益,对于散户来讲是一种不公平的优势。这也就是大多数人认为量化没有灵魂的方面,至于牛市中量化起到的作用,各人认为目前可能负面的更多一些。至于量化是私募还是公募,可能要到公募相对于私募有绝对优势,有中国特色的公募强大到不用看外资脸色的时候,不用跟私募比谁跑的快的时候,才可能获得散户舆论上的认可,时代的量化公募才可能崭露头角。

2023-09-05 08:33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