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买生意与市场先生、市场预期、估值及其他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1回复:0喜欢:60

(作于2022年11月26日)

【买生意与市场先生的魔力】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生意,这是投资的第一性原理,也是投资的常识。比如,我们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最关心什么呢?应该最关心这个生意今年赚了多少钱和这个生意是否可持续,以及赚取的钱如何再分配,而这个再分配又包括有多少钱必须用于再投资,以维持竞争地位,有多少钱可以留存下来,或者用于分红,或者用于再投资,以赚取更多的钱。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这个生意一旦上市,进入二级市场,就常有市场先生来每天进行干扰,今天它给你报价高了,我们可能就会高兴,明天报价低了,我们可能就会沮丧。不要说新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就是进入市场时间很长的投资者,有时也难免会受到它的干扰。

    我经常想,这个市场先生的魔力究竟有多大呢?

    它可以类比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那个美丽女妖塞壬,你若想不被这个女妖媚惑,别成为这个女妖的“腹中餐”,那就要学一学奥德修斯用铁索将自己绑在桅杆上,或者像那些跟随奥德修斯的水手们那样,用蜂蜡塞住耳朵,这样听不到塞壬美妙的魔歌,就可以躲避其诱惑了。具体到股票市场,这个“铁索”、这些“蜂蜡”,就是自己经过长期学习实践淬炼而成的投资思想与投资体系,并让其真正能够“管住”自己。要知道,很多人是会管不住自己的,所以赔钱。

【买生意与市场预期】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就是买生意,这是投资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也经常想,我们在二级市场投资,究竟与在现实中与他人合伙作生意有没有区别呢?作为笃信辩证唯物主义的投资者,我觉得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坚持事实求是,尊重市场客观存在的东西,而这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之一,我认为就是市场预期。比如,市场普遍预期未来成长性好的公司,其股价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快速上涨的惯性(容易将其内在价值提前几年兑现),这一点在一些成长股上表现得更为充分,比如近几年我投资的通策医疗,短期四五年的时间可以从底部的二十几元,上涨至四百多元,不可谓不夸张,就是跌至现在,从底部算起仍然有四五倍的涨幅。与之相反,市场普遍预期未来成长性差的公司,其股价就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不断打压,哪怕其业绩表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差,但市场先生在一定时期内也往往不买账,其股价仍然有可能不断创造新低。近几年,一些貌似浓眉大眼的“白马股”的股价,我觉得就表现出了这种特点。总之,市场预期是市场客观存在的东西,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看到看不到,它就是客观存在着的。

    那么,市场预期这东西究竟正确不正确呢?

    我觉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与市场先生较劲,非要分出个道德高下来,但既然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那么,作为投资者唯利用耳。那么,我的这种“唯利用”观(自己独立思考、逆向思考,并从中寻找投资机会),是不是投机呢?我觉得也不是,因为我们说投资就是买生意,这是我们投资的原点,我们的一切投资都是从这个原点出发的,而利用市场的这种预期,我认为更多的是表现在投资的艺术性上。

【买生意与估值】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我认为,这既是科学的估值公式,也是投资的常识。难道不是常识吗?我们买公司,说到底就是买它在未来的生命周期内,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真金白银,并且因为时间是有价值的,我们自然还需要将这些真金白银给折现回来。如果我们不是买这个东西,难道我们是想未来买个寂寞吗?显然不是。所以,我十分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凡是未来不产生自由现金流的公司都是耍流氓。所以,最近说要构建“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好久,但我觉得不管什么特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上市公司(无论公与私),你一定要给股东在未来的生命周期内产生一个叫作“自由现金流”的东西(也就是赚取真金白银,并且要最终回馈股东),不然,哪怕是带有中字头(当然我不排除确实有的带有中字头的公司确实低估了,特别是有的公司长期坚持高比例分红,注意回馈股东),我觉得也没有多少长期投资价值的(利用风口短炒一把除外)。这里再多说一句,一旦我们理解了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并且能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投资(而不是作详细的计算),我认为投资就入门了,就不容易受各种“估值说”迷惑了。

【纪录一下】报载,11月22日,A股迎来“5000时刻”,即我大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至5000家,其推进速度是这样的:从0到1000,从1000到2000,都走了漫长的10年;从2000到3000、3000到4000,分别耗时6年和4年;而4000到5000,却仅仅花了2年2个月。我们这个市场取得的成绩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但还是有着不少缺陷的,比如,重融资而轻回报,真正的股东文化并未形成等。无论如何,我们个人投资者今天面对的是这样快速扩融的市场,对这个事实我们必须坦然接受,同时,也要考虑到,这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的选择更一个严峻的挑战。未来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必然会有一些垃圾公司被边缘化,中国股市去散户化也将是必然的趋势。数据说明,今天活跃在这个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已有2亿,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下降至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更要学会自己的生存之道,摸索出适合自己生存的投资模式,否则,将来被这个市场淘汰就是必然的。

【哀之当鉴之】最近在微博上看了一个视频,介绍一位大爷炒股20年,80万资产还有77.7万,得了脑梗,偏瘫了还坚持每天看盘。平时这位大爷过日子很节俭,连苹果、疏菜等都舍不得买,但对于炒股却是偏执般地执著。这位大爷的例子虽然有点极端,但我觉得并非个例,同时,我觉得这位大爷还算“不错”的那一种,毕竟他的账户上还有77.7万,没有赔光赔掉,其实我就曾经接触过这种偏执于炒股的人,十年八年赔了不少,但仍然乐此不疲,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进入了一种“迷瞪”状态了。对这种长期炒股赔钱一族,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真个是“纵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依然如初恋”!由此,我不禁感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天(看一看50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一代又一代的广大中国股民可以说是“居功至伟”,因为他们很多人是以自己的真金白银做出了“愿打愿挨”的默默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