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回复:10喜欢:48

1

童年的第一场投资

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曾是波士顿学院的数学教授,后来放弃了该工作,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

不幸的是,就在林奇10岁那年,年仅46岁的父亲因癌症晚期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林奇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

11岁时,林奇独自去高尔夫球场请求球场经理,让自己当一名球童,而恰恰球场需要懂得打高尔夫球规则的球童,于是他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

球童不仅赚得多,一个下午就能获得相当于报童一周的收入,而且还能接触许多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这些大人物经常会谈论股票投资,使得林奇早早就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教育,知道了许多不同的投资观点。

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但通过听那些球手的聊天,使他开始对股票产生了兴趣。14岁时,他立下志向,做一名投票投资者,并将其当成了人生之中最远大的理想。

在这里,林奇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总裁乔治·沙利文,并成为了他的球童。后来林奇越来越受苏利文先生欣赏,等到林奇上大学时,苏利文早早的就表达出了想要林奇去他公司实习的想法。

那时,沙利文常常幽默地重复着一句话:“买股票吧,那是你如胶似漆的妻子。”这句话同时是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座右铭,后来也成了林奇投资股市的信条。

后来,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总结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认为,高尔夫球场是一个仅次于股票交易所的最佳投资场所,特别是在客人打出一个左曲球或右曲球之后,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

而林奇就会借此机会,和他们交流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投资股票话题。“我最初的股票知识,是从高尔夫球场上得来的。”

这样边做球童边读书,林奇读完了中学,顺利进入了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林奇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象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

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知识。除了必修课外,林奇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的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

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认为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当时林奇就坚定地认为:“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这个认识和索罗斯不谋而合。

因为有着球童的兼职费和奖学金,到了大二时,林奇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可以在股市初试牛刀了。

一次他读到了一篇有关于航空业的报道,而且文章的最后还提到了飞虎航空公司。读完报道林奇牢牢地盯住飞虎航空四个字看了起来,他清楚地明白这就是他要找的公司。

当越战爆发时,美军损失惨重,此时军需运输的航空运输虽然成本高但是安全系数也高,尽管有些残酷但他觉得时机到来了。到1965年春,越南战争大规模爆发,道琼斯指数节节攀升,飞虎航空的股价也涨到了32.75美元,是林奇买入时的近5倍。

林奇一点一点的抛售,获利颇丰,靠着这笔投资林奇读完了他在沃顿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位。自此林奇的投资天赋展露无遗。

2

战胜华尔街的男人

1966年林奇进入麦哲伦基金实习,林奇负责公司对两家造纸公司的调查,当他跑遍全国各地,将两本厚厚的调查报告交给苏利文先生时,苏利文先生被林奇认真的态度震惊了。

林奇的调查报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公司按照林奇的报告决策并获得巨大收益时,所有人都对林奇刮目相看,苏利文先生更是心花怒放。当林奇结束实习生涯时,苏利文专门请林奇到家里做客,并对他说:“我是不会看错人的!富达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1969年,林奇MBA毕业并服完了兵役,于是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富达基金公司的职员。起初他是金属商品行业分析师,因为成绩卓越,1974年,升任富达的研究主管。

在这期间,他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行业和股票以供公司投资决策,这为他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林奇由于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当时这个基金资金规模很小,只有2000万美元,而且之前的投资业绩也不是很理想。

到1990年,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13年,在这短短的13年里,彼得·林奇悄无声息的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麦哲伦的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复合回报率达到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彼得·林奇成功的秘密是什么?1982年林奇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提问时说道,“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林奇比别人更勤奋更能吃苦,每天早晨6:05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一天看的资料有三英尺高,周六也要待在办公室看资料,甚至“我做梦梦见的都是股票,而不是我的妻子卡罗琳。”

结婚20年,他们只度过两年专门假期,甚至在度假中林奇还要连带花不少时间去实地考察那里的公司。

林奇的投资哲学是在不断地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他对上市公司的访问量也逐年上升,1980年是214家,1982年330家,1983年489家,1984年411家,1985年463家,1986年570家。

当有人问,为什么要如此频繁访问公司,林奇回答道:“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

1977年他加入麦哲伦基金时,投资组合包含有41种股票,换手率343%,其后三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

1982年,林奇被评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基金的盘子达到了4.5亿美元,而他在3个月内买了166只股票。

1983年,年中时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到了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股票,基金的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林奇买卖股票特别多而且特别快,大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基金总资产的一半,最大的200家则代表着总资产的2/3,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0000股的。

由于买卖股票特别勤快,13年里林奇买过15000多支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多次买过,以至于赢得了一个“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

不过,林奇同样重视重仓股的贡献,基金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变化,而其中就包含5只周期性的汽车股,后来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到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加入从沃尔沃赚来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优异的业绩。

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不断强调选股成功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投资组合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才利润大增而不在三五个星期之后。”

依靠超出常人的勤奋,在他掌管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 13 年间( 1977-1990 年),总投资收益率高达 27 倍,创下了当时有史以来最高基金业绩的神话。

惊人的成就,也使彼得·林奇蜚声于金融界。美国《时代》周刊称彼得·林奇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美国基金评级公司将彼得·林奇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幸福》杂志则赞誉彼得·林奇为“超级投资巨星”。

3

彼得·林奇的投资哲学

1990年5月,46岁的彼得·林奇在其智慧、能力和业绩的顶峰阶段,宣布了退休的决定。

他在《战胜华尔街》一书的序言中解释了退休的原因,父亲的去世对于林奇的影响相当大,直接造就了他坚强自信的性格,也成为了他后来急流勇退的原因:

我的妻子卡罗琳,还有我的宝贝女儿玛丽、安妮和贝思为我举办了一个生日晚会,庆祝我46岁生日,在生日晚会进行到一半时,我心头忽然一震,我突然想起来,我的父亲就是在他46岁时离开人世的。

当你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比父母活得还要长寿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和他们一样也要离开人世,你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够活着的时间实在是非常短暂,而之后死亡却将会是无比漫长的,你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以前不懂得珍惜宝贵的生命时光,不多花一些时间陪孩子们去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去滑雪、去看橄榄球赛,再也不要让一个工作狂了,因为没有人在临终时会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

林奇退休后,并没有离开股票投资,他不仅业余投资股票,还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分享给全世界的业余投资者。其著作《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问世便成为畅销书。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林奇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一是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二是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三是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

不过,彼得·林奇也提醒道,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如何把功课做到位呢?在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里,他每月走访40到50家公司,一年五六百家。即使少的时候,一年也至少走200家,阅读700份年报。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全部讨论

2022-10-02 03:17

这才是投资的真谛
押注一个票躺赢的和买彩票中千万大奖没有差

我们国家那些耳熟能详的基金经理都忙着和上市公司一起割基民的韭菜,连夜跑都不敢,挺可笑的

2022-10-02 15:15

学习

2022-10-02 10:44

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 缓慢增长型 、 稳定增长型 、 快速增长型 、 周期型 、 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

2022-10-02 08:56

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

2022-10-02 08:36

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2022-10-02 08:21

我们都不是专业的股票投资人,但是又想挣钱,何其矛盾啊?

2022-10-02 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