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指数基金的4类问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38回复:38喜欢:73

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本文原载于《证券时报》

 

在沃伦﹒巴菲特、约翰﹒博格等投资大师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投资指数基金是一种有效、而且学习成本比较低的投资方法。相对于一些需要大量投入时间精力的投资方法而言,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显然更适合大多数投资者。

但是,投资毕竟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即使是再简单的投资方法,也仍然有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这里,就让我来谈一谈,投资指数基金时需要注意的4类问题。

 

指数的比较基准是否包含股息

对于股票指数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主流指数,是不包含股息的。当然,其中有一些例外,比如德国的DAX30指数就包含了股息再投资的收入。但是,比如标普500指数恒生指数沪深300指数、FTSE指数等等一些常见的股票指数,大多并不包含股息。同时,这些指数往往也会提供自己包含股息的版本,以供投资者参考,比如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标普500全收益指数,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指数基金时,就要考虑到股息的影响。首先,指数基金对标的指数,包含股息和不包含股息的差别有多大?其次,所投资的指数基金,其业绩回报和包含股息和不包含股息的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分别是怎样?

比如说,如果指数基金的业绩只以股票指数、不以包含股息的股票指数作为参照物,那么投资者就要考虑,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和自己通过购买指数成分股复制一支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哪个会更高。

对于股息的问题,有的投资者也许会说,股息一年没有多少个百分点,不需要太在乎。实际上,在长期投资中,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里,就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以恒生高股息率指数为例,这个指数的基日是2007年6月29日,基点是1,000点。到了2021年12月15日,这个指数收于999点,看似15年都没有上涨。但是,与恒生高股息率指数同时发布的全收益指数版本、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累计指数,在同一天收于2,213点,较2007年上涨了121%。

由此可见,在投资股票指数时,股息、股票指数和全收益股票指数,是必须要思考的因素之一。

 

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

除去以上说的股票指数的股息问题,许多投资者以为,投资指数基金就等于投资了股票指数,收益率理应相同。但是,在实际投资层面,有许多因素会导致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和标的股票指数并不相同。

这些差别有的会给指数基金的回报带来正向偏差,但更多的则是带来负向偏差(毕竟赚钱没有亏钱容易)。这些正向偏差和负向偏差,被统一称为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是投资者需要特别留意的。

这里,让我尝试举几个可能导致指数基金产生跟踪误差的因素。

首先,过小的指数基金规模,会导致指数基金无法完全复制股票指数,由此带来偏差。比如说,一个股票指数包含500个股票,而一个只有几千万元规模的指数基金,就可能面临跟踪误差的情况。过小的规模导致指数基金无法准确复制股票指数的成分比例,同时指数基金需要留出相对于自身仓位更大比例的现金,以应对每天可能发生的赎回,因此跟踪股票指数就会变得更难。

其次,在内地市场特有的“按市值申购新股”制度下,公募基金申购新股的市值受到上限的限制,因此小规模的指数基金,在另一方面又反而可能受益于新股申购制度,导致指数基金的回报率,远高于同类大型指数基金。

华夏中证银行ETF基金(代码515020)和华宝中证银行ETF基金(代码512800)为例,这两个指数基金跟踪的股票指数都是中证银行指数,按理说业绩差别应该不会太大。但是,以2021年12月15日的数据为例,华夏中证银行基金的规模不到7亿元,华宝中证银行基金的规模则接近100亿元,后者的规模比前者大得多。而这两只基金在2019年底到2021年底的2年时间里,也就表现出了大约15%的差异。

此外,投资于海外市场的指数基金,往往也比投资中国市场的指数基金,更容易出现跟踪误差。其背后的原因,来自于投资海外的指数基金相对投资中国市场基金较不便捷的投资渠道、汇率的变动与换汇的费用等等因素。

 

股票指数本身的问题

投资指数基金看似简单,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却绝对不容投资者忽视,这就是对股票指数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包括许多方面,这里就让我们来看3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第一,股票指数本身是否值得长期投资?股票指数长期必然上涨这个概念,主要来自于一些增长相对优异的市场。但是,在一些长期没有太强基本面增长的股票类别中,我们是会看到股票指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明显回报的。

第二,股票指数是否存在过热的情况?投资者是否会以过高的估值买入,导致对未来的风险防范不足?有意思的是,由于热门的股票指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财富效应,因此最热门的股票指数经常会受到最热烈的推荐,从而获得大量投资者在高位买入:这对投资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举例来说,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Wind资讯代码H11136)在2021年2月17日处于自身景气度的高点,当时的PB估值也高达7.8倍,同时指数点位为12,463点。而随着互联网类公司在2021年中的遇冷,到了仅仅10个月以后的12月16日,这个指数就下跌到了4,830点,PB估值也跌到了3.1倍。在这10个月里,这个指数下跌了整整61%,这样惨痛的经历不得不让人警惕。

第三,股票指数是否存在修改成分股的情况。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成分股的修改(一般同时包括剔除一部分成分股、加入一部分成分股)是否受到了市场热情的影响,从而导致加入了估值过高的热门股、剔除了估值低廉的冷门股。

当股票指数发生这种成分股变化时,跟踪股票指数的指数基金也必须随之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被动买入了高估值的热门股票、卖出了低估值的冷门股票,而这种“高买低卖”,常常不会是一个好主意。

 

其它需要注意的细节

除了以上的3个要点以外,投资指数基金还会碰到许多其它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纷繁复杂,在此统归为一类。这里,就让我举两个例子。

当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也就是公开交易的市场买入指数基金时,对于这些一般来说是ETF或者LOF形式的指数基金,投资者需要注意,不要以过多的溢价、或者说最好不要以溢价的方式买入。

当一个股票指数特别火热时,二级市场狂热的买盘,有时候会导致指数基金的交易价格远远超出基金净值。这时候,投资者如果跟风买入,必然付出巨大的超额成本,可以说“买到就是亏掉”。

如果投资者在此时看好这类指数,在二级市场又买不到平价的基金,那么他们大可以在一级市场申购同类型的指数,等二级市场溢价平复以后再考虑二级市场的基金份额。毕竟,在套利机制的作用下,二级市场的溢价往往很难维持多久。

举例来说,在2021年1月19日,嘉实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基金(代码160717)的二级市场交易收盘价格为0.979元,而当日基金净值仅为0.873元,溢价率高达12.1%。这也就意味着在二级市场以0.979元买入的投资者,只买到了0.873元的基金资产,买入当时就亏损了10.8%。在仅仅几个交易日以后,这个离谱的溢价率就回归到了0%。

另一方面,让我们再看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即增强型指数基金的增强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在普通的指数基金以外,还有一类指数基金,名为“增强型指数基金”。这种指数基金的命名很有迷惑性,容易让没有经验的投资者认为“这个指数基金就是比指数要好”。

其实,增强型指数基金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主动投资手段,试图对指数基金的业绩做出增强。但是,硬币必然有正反两面,当这种主动投资手段失效时,增强指数基金对业绩做出的主动努力,也很容易让增强型指数基金的表现反而不如普通指数基金。因此,对于投资增强型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分析一个增强型指数基金的投资能力是否靠谱就变得尤其重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投资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方法是可以一劳永逸、简单到像一些广告词上说的“10分钟就可以学会”。像我们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行业一样,在投资行业中,任何一位成功的投资者,也必然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

尽管相对于其它投资方法,投资指数基金是比较简单、比较有效、性价比比较高的一种方法,但是聪明的投资者仍然会意识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需要考量的问题。只有在仔细审查了这些问题以后,投资者才能更好的投资指数基金,在长期获得事半功倍的投资回报。

 

感谢大猫帮的韩国卿同学赐图,此猫名为豹哒。

精彩讨论

haimw2021-12-18 14:10

对这四个问题,我再提点意见:1.A股的指数基本上都是价格指数,指数基金收到的股息也基本上不分红,那么基金经理怎样去处理这些股息?红利再投资还是怎样?2.指数跟踪误差肯定有的,关键是看哪个指数基金的误差小?3.股票指数的编制维护都是专业机构如中证指数公司在做,那种翻了几番后的公司才纳入指数的情况很常见,因为大多数指数是按市值分配权重的,这种情况下的确有指数追高的嫌疑,但没办法,指数基金买的就是一个平均收益,想挖掘成长股,只能去买主动型基金了。4.所谓增强型指数基金,比普通指数基金增强的地方就是增加了主动投资,主要看基金经理水平,好不好还是要看长期业绩,是否真的在指数收益上有超额收益。

T先生2021-12-18 19:37

编制规则,本身就是两面的,换过来讲也剔除了很多辣鸡公司,毕竟绝大部分企业最终是要消亡的,这就给普通投资者一个保护。

陈嘉禾2021-12-18 11:26

这个。。具体指标太多了啊,港股通400多个票,我大概每个月会把所有公司大概的估值看一遍,每天会看2-4家公司的报表,这样每年我能把港股通所有标的过个大概3-4遍。。

总是我不对2021-12-18 13:26

指数基金高买低卖的问题其实很严重的,举个例子,高估值的股票大跌之后退出指数,招商地产2008年跌70%退出深圳100指数,2009年大涨200%后重新进入指数,乐视网也是这样的,当然具体个股的进出对指数的冲击其实也不大,越是成分股多的影响越小。打折的时候便宜,热门的时候贵,啥都一样。

月如歌梦成风2021-12-18 10:02

这篇文章真是应景,中概、恒生高息、银行ETF、H股,我都有,最近把可转债空出的资金加了一批ETF,恒生高息这个股息问题没注意到,得去找找资料研究研究。
低百分位进场、定投、场内外溢价折价、分散买一批品种,还是比较注意的。
感谢分享。

全部讨论

2021-12-18 14:10

对这四个问题,我再提点意见:1.A股的指数基本上都是价格指数,指数基金收到的股息也基本上不分红,那么基金经理怎样去处理这些股息?红利再投资还是怎样?2.指数跟踪误差肯定有的,关键是看哪个指数基金的误差小?3.股票指数的编制维护都是专业机构如中证指数公司在做,那种翻了几番后的公司才纳入指数的情况很常见,因为大多数指数是按市值分配权重的,这种情况下的确有指数追高的嫌疑,但没办法,指数基金买的就是一个平均收益,想挖掘成长股,只能去买主动型基金了。4.所谓增强型指数基金,比普通指数基金增强的地方就是增加了主动投资,主要看基金经理水平,好不好还是要看长期业绩,是否真的在指数收益上有超额收益。

2021-12-18 13:26

指数基金高买低卖的问题其实很严重的,举个例子,高估值的股票大跌之后退出指数,招商地产2008年跌70%退出深圳100指数,2009年大涨200%后重新进入指数,乐视网也是这样的,当然具体个股的进出对指数的冲击其实也不大,越是成分股多的影响越小。打折的时候便宜,热门的时候贵,啥都一样。

2021-12-18 10:02

这篇文章真是应景,中概、恒生高息、银行ETF、H股,我都有,最近把可转债空出的资金加了一批ETF,恒生高息这个股息问题没注意到,得去找找资料研究研究。
低百分位进场、定投、场内外溢价折价、分散买一批品种,还是比较注意的。
感谢分享。

2021-12-18 18:28

看调整指数时。那败家子卖货买货方式,我就不会买指数基金。一下就差两个点都正常,不是败家嘛

2021-12-18 09:53

展望2022年,也就是预测明年的投资市场,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也许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由于在这个市场时间长了,临近岁末,一种强烈的直觉油然而生,与大家分享,欢迎拍砖。
下面有点绕,耐心一点——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文章,认为21年和22年,只要横盘稳住,就能消化19年和20年蓝筹白马牛市的上涨动能,不会再发生18年为消化16年和17年核心资产上涨后势能的消化(阴跌一年)。但是翻看整个A股市场,1993年大涨,自1994大跌年之后7年至2000年(第七个年头)大涨后,自2001年暴跌后又是7年至2007年(第七个年头)大涨后,自2008年暴跌之后7年至2014年(第七个年头)开涨,由于没涨够,2015年继续暴涨,年中暴挫,所以2015年呈现冲高回落的长年K线——那么,2015年暴跌起算7年,应该是2021年,就是今年,但是又像2014年没有涨够,所以2022年应该也是冲高回落的长年K线,即冲的很高,应该至少超过4000点甚至4800点,然后喷涌而下吗?
这种线性外推式的推演,就当是梦见吧。但是《圣经》为什么说,七年丰收、七年灾荒?七年
芒格在一次年度会议上,当场问巴菲特“你倡导用现金流折现的方法来为公司定价,华尔街也都兢兢业业设计了很多程序去计算,但实际上我从来没有看到你用这个方法,动笔算过哪怕一个公司股票”,巴菲特答“大家都在用的东西,再去做,是不是太庸俗了”
作者:至少翻两番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2021-12-30 21:18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6,也推荐给你。

2021-12-30 13:48

关于第一点,确实平常很容易忽略的点。

之前看一本行为金融学的书,里面就讲到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它从1929年开始的300点,到2016年底,上涨到了19787点,这个是不包含股息的,如果讲每年的股息再投资,那么2016年底就是613514点。

两者差别巨大。

2021-12-18 12:42

好文好猫

2021-12-18 12:32

指数基金

@陈嘉禾 请教老师个问题:最近常听说港股处于低估,请问通过什么指数或者指标,能判断港股是否低估?恒生指数百分位好像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