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机会,公募把握有几分?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港股的估值优势仅存在于科技股,但恰恰是这个具有优势的板块拖累了港股主题基金的表现。

本刊记者  易强/文

10月8日,中庚基金官网发布的《丘栋荣致中庚价值领航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引爆市场对港股机会的讨论,作者丘栋荣是中庚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同时是中庚价值领航(006551.OF)的基金经理。

丘栋荣在文章中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纳入港股通标的股票对中庚价值领航基金是十分有利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由于港股、A股相关性较低,纳入港股通标的股票可以更好地分散投资组合风险,降低波动性;第二,长期来看,有机会通过低估值价值投资,增加跨市场资产的配置价值,并优化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第三,港股通标的股票中,有很多差异化的资产,可以提升整个投资组合的容量和流动性。”

文章特别指出:“今年以来,港股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当前港股的估值和价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此时是配置港股非常好的投资时机。”

与年初发表类似观点的同行相比,丘栋荣的发言时机无疑更具优势。Wind资讯显示,截至9月30日,恒生指数年内跌幅为9.75%,恒生科技指数更是达到27.59%。

问题是,港股的投资机会,公募到底可以把握几分?

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根据Wind资讯,自年初一些公募代表人物发言“抄底港股”以来,市面上大多数港股及“沪港深”主题基金的表现并不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某些表现相对较好的同类基金,主要是因为其重仓了正在风口的A股,有些“沪港深”基金的十大重仓股甚至全部都是A股。

港股主题大年

根据Wind资讯,截至10月13日,市场上的港股及“沪港深”主题基金共有231只(仅指主基金,且不含ETF联接基金),基金份额合计2013.32亿份,净值合计2973.96亿元。其中,2021年成立的有64只(截至10月18日),最新份额合计754.59亿份,净值合计653.83亿元,占比分别为27.71%、37.48%和21.98%。

无论是从成立时间的分布,还是发行份额的规模来看,2021年都是港股主题基金的大年。

自2010年6月第一只港股主题基金成立以来,至2020年年底成立最多的年份是2016年,其次是2017年,分别是46只和31只,但与2021年相比,都相去甚远。发行份额方面,2016年及2017年成立的港股主题基金发行份额分别合计为259.94亿份和190.68亿份,2021年成立的同类基金发行份额合计为662.85亿份,更是遥遥领先。

港股的“估值优势”是导致2021年成为港股主题基金大年的重要原因之一。睿远基金董事长陈光明年初曾在一个论坛上指出“H股是全球最低估值的市场之一”,前海开源执行投资总监王霞年初亦曾预言“港股春天的到来”,不少基金经理也在年初发表过“港股估值具有竞争力”、“投资确定性较强”等观点。

但是,随后的市场走势却让人大跌眼镜。截至10月18日,恒生指数(HSI.HI)2021年以来的涨幅是-6.69%,不止远逊欧美主要股指,亦不及日韩,甚至A股。

事实上,仅就2020年年底的整体估值水平而言,港股相较于A股存在明显优势的说法并不成立。

Wind资讯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恒生指数的PE(TTM)为15.56倍,同期上证指数沪深300的PE(TTM)都是16.10倍,差距并不大。

非要说估值优势的话,也是之前几年更为明显。例如,之前5年(2015年年底至2020年年底),恒生指数的PE(TTM)中位数是10.69倍,上证指数沪深300分别为14.24倍和12.64倍。之前3年(2017年年底至2020年年底),恒生指数的PE(TTM)中位数是10.26倍,上证指数与沪深300分别为13.13倍和12.29倍。

不过,在科技板块,港股的估值优势是成立的。

Wind资讯显示,2020年年底,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的PE(TTM)为43.11倍,创业板指为64.39倍。之前3年,前者的PE(TTM)中位数是42.12倍,同样优于后者同期的51.17倍。

更重要的是,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的素质也被认为优于后者,因为其30只成分股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新经济科技龙头,例如美团-W腾讯控股京东集团-SW舜宇光学科技阿里巴巴-SW小米集团-W等。

但是,正好是最具估值优势的科技板块拖累了港股的整体表现,以及港股及“沪港深”主题基金——尤其是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基金——的业绩。

表现惨淡

根据Wind资讯,截至9月30日(为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披露的数据做比较,此处未取最新数据),恒生科技指数2021年以来的涨幅为-27.59%,市值缩水4.24万亿元(已将成分股变动因素考虑在内)。同期恒生指数涨幅为-9.75%,市值缩水4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的阿里巴巴-W、腾讯控股小米集团-W美团-W阿里健康5只股票,其总市值即分别缩水了19081亿元、9820亿元、3005亿元、2212亿元和1570亿元,合计缩水3.57万亿元。

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官网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30日,港股总市值是44.20万亿港元,较年初缩水了3.32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76万亿元,1港元=0.83元人民币),缩水幅度为6.99%。

至于同期港股及“沪港深”主题基金的业绩,在有披露相关数据的229只基金(两只成立于9月29日的基金未有数据)中,投资回报率为负的有171只,回报率低于-10%的有73只,低于-20%的有12只,占比分别为74.67%、31.88%和5.24%。

其中,浮亏超过20%的12只基金皆是指数基金,包括7只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基金,4只跟踪中证沪港深互联网指数(930625.CSI)的基金,1只跟踪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HSIII.HI)的基金。

而投资回报率为正以及浮亏不太严重的港股及“沪港深”主题基金,则大部分是因为其重仓了某些处于强势“风口”的A股,有的甚至全部重仓A股,风格极度漂移。

机会在哪里?

前海开源执行投资总监王霞年初曾预言“港股春天的到来”,然其公司旗下数只以“沪港深”为名称的基金重仓的股票主要都是A股。

例如,前海开源沪港深创新(002666.OF)一季度末及上半年末的十大重仓股全是A股,例如桂冠电力华能水电川投能源等;前海开源沪港深隆鑫(001901.OF)一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A股,上半年末全是A股,例如华测导航亿纬锂能等;截至9月30日,这两只基金2021年以来的回报率分别是50.13%和15.59%,同期上述股票的涨幅分别为75.82%、96.93%、47.43%、88.41%和21.53%。

前海开源沪港深核心资源(003304.OF)一季度末和上半年末的十大重仓股中,也有8只A股,例如北方稀土金力永磁五矿稀土等;截至9月30日,这只基金2021年以来的回报率为46.03%,同期这些股票的涨幅分别为239.37%、34.83%及193.21%。

再如,国富沪港深成长精选(001605.OF)同期回报率为4.05%,然其上半年末第一大重仓股卫星石化、第四大重仓股阳光电源、第七大重仓股歌尔股份及第十大重仓股宁波银行都是A股,同期涨幅分别为110%、105.61%、15.93%及0.87%。

再如,东方红睿满沪港深(169104.OF)若非买入宁德时代(同期涨幅49.80%),并使其成为第一大重仓股(上半年末占基金资产净值的9.20%),其同期回报率(-1.24%)大概率会更加惨淡。

当然,同在一个市场中“风格漂移”,基金经理的技艺及运道也并不相同,因此亦有因重仓A股表现不佳而拖累业绩的港股主题基金,例如东方红睿华沪港深(169105.OF),其上半年末第一大重仓股是洋河股份,同时连续两个季度重仓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截至9月30日,该基金年内回报率是-10.84%,同期洋河股份、贵州茅台及五粮液的涨幅是-28.55%、-7.15%和-24.10%。

政策因素——摩根士丹利谓“中国正在重置经济底层逻辑”——被认为是导致港股尤其科技板块年内出现调整的重要原因。

问题是,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不止在现实层面,更在国际资本的“成见”层面(根据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的《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2019)》,本地投资者仅占市场总成交金额的30.40%,在外地投资者中,有23.80%来自美国,28.60%来自欧洲)——是否已经消除?港股的机会,是否真的已经到来?

全部讨论

2021-10-28 15:19

港股是一面镜子,照出全球资金对中国概念股票的兴趣。反应了资金对中国政策风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