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能车的回顾和反思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11喜欢:5

时至今日,没上车的如果问新能车还能不能买,我只能反问一句:你早干嘛去了?

没错,这就是回避正面回答此问题[狗头]

先看一组数据:刚刚过去的7月单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接近15%,乘联会预判今年整体渗透率将达到13%;根据国家顶层规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目标为20%。

这个目标目前来看大概率是要超预期的。

新能车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站在目前的是时点上,不可否认的是,新能车整体高估了,板块整体PE达到了160多倍,处于严重透支状态,需要极高的增速才能消化。

下图为新能车指数前十大权重股估值情况(21年8月4日):

需要多高的增速才能消化掉目前的高估值呢,我简单做个估算示例:

这么看,多高的估值都不成问题,只要成长能持续给力。

不过这就像复利不可持续一样,持续高成长同样很难。

当一个行业的估值需要不掉链子保持极高增速才能维持的时候,风险回报比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如果此前你已经早早上车,此时最佳的应对方式是扶稳坐好、享受快感的同时留一份清醒,盯着点行业的数据;

还没上车的如果想扒乘这一辆正高速行驶的快车,我对你也不了解,只能你自己评估下身手是不是足够敏捷,我承认我是那种反应迟钝的人;

还有一个可能,这辆车会倒车接人,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再动态分析。

市场大概率不会给一个非常舒服的上车机会了,即便有这样的机会,怕是现在看好的人又觉得其中有诈、骗他上车。

你看,投资是不是很难。

最舒服的上车时机,应该是在还没发车前,在站台等着你上车的时候,但当时,大多数人是嗤之以鼻压根看不上这辆破车。

当然,现在说这些属于马后炮,我想表达的是,人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谨以此篇,作为个人对新能车的回顾和反思。

--分割线--

时间线拉回到2016年,当时也是个人决心通过深度投研,摸索在市场赚钱路径,彼时并没有完整的投资体型作为支撑,也没关注过ETF,以个股投资为主。

当时和几个小伙伴,将各种新兴赛道挖个遍,其中就包括新能车。

这是2016年4月份,以特斯拉为引子,对新能车产业链梳理的一篇文章:

破茧成蝶-特斯拉产业链追踪

现在回头看,彼时市场热炒的个股,像大富科技、鸿特精密(后更名为派生科技)、信质电机、长信科技等,后来证实并非产业链的核心标的;当时所挖掘的新能车产业链,后来实际能走上真成长的也并不多。

短线题材炒作的经历,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忙的不亦说乎也没赚到啥钱。

这种方式做了一年多,发现自己不是短线的料,而后开始转变思路,开始基于产业链做成长预期的中长线。

期间也做了不少标的,包括像上游的赣锋锂业,中游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下游整车的江淮汽车,以及电池回收的格林美

现在来看,所选的标的基本还是不错的,但实际操作的结果并不能令自己满意。

赣锋锂业建仓成本20多、宁德时代成本不到90,但最终只赚了差不多一倍走人,国轩高科江淮汽车因为介入过早,熬了1-2年有小利便着急走人,格林美也是没熬到起爆点。

这是18年关于江淮汽车的记录:寻山之江淮汽车

综合盘算下来,考虑时间成本和付出的精力,在这么大的产业风口下,显然错过了一个很大的机会,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赚了二百五。

以上是个人对新能车跟踪过程的简单回顾,现在回过头来总结,有四点反思。

1. 品种的选择:放弃个股,选择指数

在投资个股的阶段,我发现心理上有个很难逾越的槛,就是对单个个股很难押下重注。

拿着赣锋的时候,会看着天齐锂业暴雷心惊胆战;拿着江淮的时候,担心会被ST;即便拿着地表最强的宁德时代,在和BYD技术路线还没有完全分出胜负时,偶尔在来几个电车自燃的消息,难免也会对技术路线产生怀疑。

个股走出来了,回头看似乎一路坦途,持有之中实则险象环生,个中滋味唯有自知。

你可能说这是对个股研究不深、跟踪不紧,从而导致持股心态不稳,但对一个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变化多端的复杂世界中,对单个公司的认知水平能提升到不惧下跌、越跌越买的境界,难度何其大,毕竟散户天然在信息方面就存在劣势,你自认为了解的公司很可能只是它想让你看到的一面。

对行业发展的趋势大概率还能认清,但对个股在未来产业链的位置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为了规避风险,就要分散,比如看好某个行业,类基金经理般的组合式投资,分不清胜负的时候都纳入组合,然后动态调整。

这种对资金量的要求极高,对动态跟踪的能力要求也很高,与其如此耗费精力,还不如直接投资相应的ETF来的简单。

投资指数基金,自上而下的研究可以止于行业,不必深究单个公司,不管哪条技术路线胜出,都可以享受行业发展红利。

心中有底的品种,才有可能做到不受k线波动越跌越买、耐心持有。

2. 对行业趋势的把握:要有确定性并且可想象

相对个股的挖掘和动态跟踪,行业趋势的把握相较而言简化了难度。

2016年时,不管是从顶层政策规划,还是特斯拉model 3发布后的爆量,像我这般愚钝的人,都已经很清晰的看出新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无可阻挡。

对行业趋势的把握,我认为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自上而下对政策的解读,核心的比如国家顶层五年规划(目前是十四五时期),可以基于此把握时代的风口;

另一种是技术带来的突破,光伏产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拐点。

我们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对行业大方向的认知,比如放长周期看,你知道像煤炭石油、房地产等行业会走下坡路,像芯片、数字经济、无人驾驶等新兴赛道会逐步景气。

作为一名投资者需要做的,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将这些模糊的认知通过学习逐步细化,然后对应到投资上来,这样才能将认知转化为财富。

对于大方向确定向上的行业,是有底部支撑的;对未来有想象空间的行业,则是上不封顶的。

3.对拐点的把握:不好把握就低位配置,耐心持有

如果说对行业的把握还相对容易一些,那么对行业拐点的把握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

以399976-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为例:

从16年初到18年6月份,2年半的时间宽幅横盘震荡;

从18年6月份到20年初,1年半的时间再下一个台阶宽幅横盘震荡;

20年3月至今,才迎来重要拐点,期间翻了将近4倍。

是的,你没看错,从特斯拉2016年3月特斯拉划时代的model3发布、短短一周预定量超过40万辆,到A股新能车指数全面爆发,中间需要足足等4年,中间还要经历指数腰斩!

如果潜伏过早,没有足够的信仰,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

从题材到成长,从无到有,是最香的阶段,但对拐点的把握难度极大。

我试图通过一些量化的产销数据来为拐点寻找理由。

但似乎并关联度并不高,销售增长强劲的17-18年,指数表现并不佳,19年销售遇到瓶颈全年同比下滑,反而在来年开端很快迎来了拐点。

能解释的,或许是宁德时代这面大旗的树立,引领板块的冲锋陷阵,技术突破带来的续航提升和成本下降,让更多的人看到并相信了新能车的未来。

另外,还有一个观测点很有意思,19年及之前发行新能车指数基金很少,第一批集中发行主要集中在19年末和20年初,比如华夏、国泰、平安都是在这期间发行的,后面才迎来了更大批量基金的成立和配置。

像华夏和国泰这些老牌的基金公司确实有一定前瞻性,引领了后续资金源源不断的涌入。

给我的启迪是,之后再有一些新兴赛道的指数基金集中发布时,应该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可以作为行业拐点的一个重要观测点。

当然,无为而治的做法是,看准方向,秉承低位配置、耐心持有的原则,耗费些时间成本等待确定性。

4.何时卖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选对了车,最忌讳的就是刚一启动就被甩下车。

本来要去西天取经的,若中途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自然也无法得偿所愿。

一个产业渗透率从0到10%,到20%、30%、50%,甚至完全替代,这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但市场的反馈并非完全吻合,一旦趋势被市场所认可,往往很快就会将预期打满。

对于一个新兴赛道,最忌讳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却守不住繁华。

个人深刻的能体会到,选对赛道、低位配置、耐心持有是关键,至于何时卖出,是需要适度遗忘的问题。

巨额回报到你把持不住才应该考虑,这个回报不是30%、也不是50%,甚至不是一倍二倍。

这就是需要培养的格局。


欢迎关注公众号:ETF先锋团

 @今日话题     @ETF星推官   

 #雪球ETF星推官#   

 $新能车ETF(SH515700)$    $芯片ETF(SH512760)$   $沪深300ETF(SH510300)$  

全部讨论

2021-08-25 11:16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也是我最近的反思。个股很难把握,但是行业大方向把握起来就难度要小很多!而且基于闲钱投资的原则,深入研究和分析某个赛道,并通过基金进入后,就不要在乎短期的涨跌,要做好5-10年持有的思想准备!并在这个过程中找机会不断加仓,小跌小加,大跌大加,不跌定期加。。。。

2021-08-15 18:20

2021-08-16 12:06

选对赛道、低位配置、耐心持有是关键,至于何时卖出,是需要适度遗忘的问题。

2021-08-16 00:20

厉害

2021-08-15 20:41

2021-08-15 11:07

写的不错😊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2021-08-25 11:44

老师,请看下私信。

2021-08-20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