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自己的后账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回复:18喜欢:36

 

说别人都很容易,说自己很难,特别是找后账这种事情,挖挖自己的伤疤肯定是疼的。记得去年8月17日的时候,我因为恐高,把几乎所有的医药股都换成了银行等三傻。为了对比方便,我几次拿中证银行指数和中证医药指数作为对比,其中得到很多启发。

事后诸葛亮的说,即使拿着中证医药中证银行两个指数基金,这10个月来都有不少机会,比如说去年年底,银行和医药的剪刀差已经大于了20%,到了今年年初经过银行跌医药涨后再次碰头,到了3月份后,银行相当抗跌,而医药从正15%跌破到负10%,又是一个至少20%的机会。到今天如果从去年8月17日开始算起,两者又再次碰头,均涨了10%左右。

当然这只是对比方便起见,用了银行和医药的两个指数,如果不是持有指数,持有招行等优质银行,持有迈瑞医疗等优质医药股,机会可能更大。平心而论,我没有抓住去年年底、今年3月份两次剪刀差机会,我估计也很少有人能抓住这样的机会的。

或者我们持有更好的个股,但这个难度也不小于择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持有更好的指数。其实中证医药只是一个代表性强的指数,我们对比一下中证医药、生物医药和沪港深创新药指数就可以发现,从2014年12月31日起步开始,经过6年半时间,中证医药涨了130.05%、生物医药涨了166.64%,而沪港深创新药指数涨了276.40%。

沪港深创新药指数之所以表现良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创新药相对我们国家大量的仿制药来说,技术投入和技术门槛高,最近两年国家几次在仿制药上的集采,对以仿制药为主的药企打击很大,相对来说创新药因为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容易形成一定的护城河;另一方面这个指数包括了在香港上市的优质的创新药药企,估值更低,选择性更大。在十大重仓中,有估值更低的港股药明生物、也有港股百济神州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等。沪港深三地的股票大概各占了三分之一。
 


从一致性评价到带量采购,从优先审评到MAH制度,政策引导产业链向创新方向升级转型;从一级市场的投融资火热到人才的储备,创新药行业已经具备了高景气基础。从小分子到靶向药,从单抗到CAR-T,中国企业奋力追赶,迅速缩短与全球医药研发前沿的距离,中国医药工业正迈入创新药时代。把握创新药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投资创新药行业共享时代红利。

那么多医药名词说实在不仅仅很多人不太明白,我自己也不太明白。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消费股不同,医药股毕竟它的专业性很强,普通人不容易研究清楚,买个一揽子的优质医药指数基金,或许是一个方法。

跟踪沪港深创新药指数的沪港深创新药ETF,从6月24日到7月2日正在认购中,认购代码517123。昨天这个指数刚刚创出历史新高,调整在所难免。但从长期来看,配置一部分类似这样的成长指数,或许是我们长期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守拙的方法。

全部讨论

2021-06-29 12:01

春节后的大跌换仓了招行和建行,两个比较抗跌的票。5月初开始换了一些市盈率高的抱团股,上半年收益接近60%

2021-06-29 13:14

敢于面对自己

2021-06-30 18:52

态度很诚恳

2021-06-29 18:32

还是没有经验所致

2021-06-29 14:33

人狠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

2021-06-29 13:56

沪港深创新药ETF(认购代码:517123)配置了一部分香港上市的优质的创新药企业,估值更低,选择性更大,在前十大重仓中,有估值更低的港股$药明生物(02269)$ 、也有$百济神州(06160)$$石药集团(01093)$ 、中国生物制药等。沪港深三地股票大概各占了三分之一,共享三地创新药发展红利。

2021-06-29 11:30

问题在于20年一开始碰头的时候不知道买哪个,如果当时买医药然后看医药向下银行向上会换吗?这样不是到年底就亏了?然后拿到21年初又碰头了,你换不换?不换的概率还挺大的,结果后面又亏了好多。现在又碰头了,该如何选择?实际随便拿一个,图上看两年多结果差不多。总想赚市场便宜,很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

2021-06-29 10:57

不错的波段操作依据

2021-06-29 10:53

如果不差钱,有一个跟踪创新医药最好的办法:购买张小丰的医药私募。

2021-06-29 10:46

过去都易,当下最难啊
总结了过去没有抓住的机会,未来是否可能根据经验教训拿到相关的正收益呢,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因为市场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