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尽头是崩溃——从教培说开去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09回复:223喜欢:161

教育和培训,其实是两回事;教育使人充盈、达观,培训使人训练有素。

中国的教培机构,一向是赚钱的利器。公认的头部公司好未来(学而思),自2010年底登陆美股,到2020年底,创造了10年40倍涨幅的佳话。然而到了2021年6月5日,这个数字变成了10年18倍——好未来在2021年跌去了58%的市值。

这一年里,决策层对于教培机构的态度有如泰山压顶。打击范围涵盖线上线下,年龄段包括学龄和学龄前,手段不限于空前严厉的罚款、授课时间的控制和预收款的管理。一夜之间,教培巨头纷纷撤下各大平台的广告。2020年炙手可热的公司股权,瞬间不香了。

以学而思为代表的教培机构,一直以来有一个强大到让投资人无法抗拒的商业逻辑——做多内卷。(K12)教培有一个天然的特性:客户和用户不重合。买单的是家长,消费的是学生。家长报班,并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而是家长觉得孩子需要;打动家长的不是名师,而是焦虑。

在经济学里,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然而为教培课程定价的,并不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家长对缓解焦虑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有两大特点:

1, 价格没有上限;

2, 永远无法满足。

没有上限,没有尽头——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赛道,多么完美的逻辑。

看到这一点的,不止学而思和新东方。资本是逐利的。中国不乏市场,不乏远见卓识,不乏有执行力的团队,更不乏长袖善舞的资本。就在线下教培如火如荼的时候,线上教育又给大火添了一把柴。除了上市的三巨头:新东方、好未来高途(跟谁学),还有新晋玩家猿辅导、作业帮、火花思维等等,以及无处不在、无所不做的字节跳动。其中光猿辅导一家,就累计融资几百亿。

做多内卷的生意人们,自己也开始内卷了。

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故事。毕竟中国资本市场的玩家们,对于内卷和烧钱早已司空见惯了。真正致命的风险,往往都是来自视野之外的暴击。

2021年还有一件波澜不惊却牵动人心的大事:第七次人口普查。

人口,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根本。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可以说压倒一切。就在七普数据公布后的一个月,决策层正式放开三胎。人口问题之紧迫,可见一斑。

压在人口问题上面的有三座大山:教育,住房,医疗,其中住房和教育是相关的。如果说中国家庭在资产上最大的包袱是学区房,那么在现金流上最大的包袱,恐怕就是教培了。三四年前,我跟一些有孩子的朋友交流过。对于北京的中产家庭,一个学龄前儿童一年的非必要现金流支出,大约是20万,而K12孩子花的钱可能更多。北京早有戏言:养一个孩子,大概要四环边上一套房。所谓戏言,其实不虚。不信随手一搜,卖房报班的新闻比比皆是。

严谨地说,不能把生育率低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培机构身上。但教育的重负,确实是恐惧平庸的中产家长们不愿多生孩子的原因之一。

内卷是一种正反馈。这里的正负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工程术语。负反馈的系统会自我调节和平衡,趋于收敛。正反馈的系统会不断地自我加强,趋于发散——也就是崩溃。

教培机构做多内卷的商业故事很漂亮,但有一个缺陷。课程的价格和数量可以永续增长,但家长的支付能力却是有限的。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无力参与、被这个内卷的游戏淘汰,系统距离崩溃也就越来越近了。缓解焦虑是家长的精神需求,但花钱买课的他们却并不快乐。不堪重负的家长们,最终选择了用节育的方式做无声的抗议。

而空前严厉的政策打击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

抗议有效。



文章写到这里,想说的话已经说完了。其实我无意指责教培机构不道德,毕竟合法做生意赚钱天经地义,买单的家长也都是自愿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有谁强迫谁。

教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这依然是一个合法的行业,依然有数量庞大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来自家长的焦虑——并没有因为教培被打压而得到缓解,甚至变得更严重了。而这焦虑的根源,则是另一个庞大的话题,无法在本文探讨。

在教培这个内卷的游戏里,从微观上看,每个个体都没有做错任何事,所有人都是理性人,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然而,这个所谓的“最有利”,只是一种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最优。所有个体的理性,导致了群体的非理性,这就是经典的博弈论问题——囚徒困境。

每个人都想做赢家,于是最后,所有人都输了。

$新东方(EDU)$ $好未来(TAL)$ $高途(GOTU)$

精彩讨论

克利斯朵夫2021-06-06 07:41

内卷,博弈这些词看起来是个脚手架,其实限制了你的思维。

xixi2021-06-06 08:58

再一次验证了监管层有高人,以前不出手,不是不懂,一旦出手,招招要害。我个人理解,就是限制发展,家长有需求,只能个别找,那规模和现在这种不可同日而语,限制目的就达到了。至于龙头,必然继续存在,但是不可能还有以前的高估值。

满诚意2021-06-06 08:15

可是为什么感觉这个故事换一个模版就是另一个故事?
比如上世纪美国,打击烟草公司,不让打广告,最终成就的是不就是老莫么。
教育和烟草很难说说真的是刚需。但另一个层面是不是都有“成瘾性”?
我觉得这一波打击后,因为中国体量足够大,会有那么几家教育公司经历考验杀出重围。
到时候又是抱团的优选。
机会大于风险。

小张公子2021-06-06 09:07

内卷的本质是利益/资源分配问题。假如普通人也能安稳幸福一生,谁不想做咸鱼

朋克民族2021-06-06 09:13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多育儿的经济压力吧,甚至政府还有各种补贴。貌似人们晚婚、晚育、少生甚至不生却成了社会规律,除了移民国家,谁也逃不过老年化社会的趋势。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核心并不在教育压力,而是女性获得良好教育,自由天性的释放,这恐怕是人类不可逆的自然趋势。昨天刚看到一个新闻,人工胎盘,恐怕很久很久的未来,就像黑客帝国,产业化、流水线方式生产孩子,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只能通过科技的进步逆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

全部讨论

2021-06-06 07:41

内卷,博弈这些词看起来是个脚手架,其实限制了你的思维。

2021-06-06 08:58

再一次验证了监管层有高人,以前不出手,不是不懂,一旦出手,招招要害。我个人理解,就是限制发展,家长有需求,只能个别找,那规模和现在这种不可同日而语,限制目的就达到了。至于龙头,必然继续存在,但是不可能还有以前的高估值。

可是为什么感觉这个故事换一个模版就是另一个故事?
比如上世纪美国,打击烟草公司,不让打广告,最终成就的是不就是老莫么。
教育和烟草很难说说真的是刚需。但另一个层面是不是都有“成瘾性”?
我觉得这一波打击后,因为中国体量足够大,会有那么几家教育公司经历考验杀出重围。
到时候又是抱团的优选。
机会大于风险。

2021-06-06 09:07

内卷的本质是利益/资源分配问题。假如普通人也能安稳幸福一生,谁不想做咸鱼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太多育儿的经济压力吧,甚至政府还有各种补贴。貌似人们晚婚、晚育、少生甚至不生却成了社会规律,除了移民国家,谁也逃不过老年化社会的趋势。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核心并不在教育压力,而是女性获得良好教育,自由天性的释放,这恐怕是人类不可逆的自然趋势。昨天刚看到一个新闻,人工胎盘,恐怕很久很久的未来,就像黑客帝国,产业化、流水线方式生产孩子,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只能通过科技的进步逆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

我以前开过一个玩笑,可能不太好,说如果禁止妈妈们主导小孩教育,马上能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不少全职妈妈,好处不少,细心,生活学习都能给予全面照顾,和学校配合度高。女性可能天性上有一种不安全感,加上投入度非常高,很容易产生焦虑感。爸爸们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知道我儿子有个别同学家长,连自己在哪个学校读书都不太清楚

2021-07-01 02:06

第一,学科培训并不贵。以北京为例,学而思高中学费最贵,约250一节课,秋春32节,共8000,寒暑假班加起来2000,所以每科每年10000。这在所谓的素质类如音乐课,一两千一节课面前简直就是弟中弟。更别提房价了,在北京就是你从小学补到大学,都不一定花掉一个厕所。
第二,学而思是焦虑的果,不是因。如果一个孩子,在有语文作文和英语作文的情况下,六主科平均分87,请问这算不算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最起码谢绝不算是个差生吧!
但北京这样520的中考成绩,没法进入海淀区任何一所体面的高中,这意味着你这辈子大概率与211无缘,这公平吗?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均,才是焦虑的因,学而思只是家长们的自救。
第三,早晚都要学,就不能提前学吗?
小时候,对声音感兴趣可以提前学乐器,对图形感兴趣可以学素描,对体育感兴趣可以学篮球,为啥对数学感兴趣不能学数学?哪怕我功利一点,就为升学,可以提前学音体美,不能学数学,这不是很搞笑吗?

2021-06-06 08:08

逻辑极其混乱。为什么会有这样是因为高考制度和没有大力发展教育!

昨天Natalie在公众号上写得特别好:
每家伟大的企业,都要经历涅槃。
大火里,烧成灰烬的是野鸡,重生的才是凤凰。
面对恶劣环境的调整能力,这才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最重要的区分处。

2021-06-06 09:32

我评论提及高考,结果是涉及敏感时政,被删帖还警告,我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