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长牛的启示之路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回复:7喜欢: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了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一跃成为科技强国,并保持至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科技进步开始加速,逐渐成为新兴的科技大国。两个国家,一个先行,遥遥领先;一个后发,奋起直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支科技创新力量。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传统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减弱,政府高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科技创新”成为了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无独有偶,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经历了传统经济竞争力衰退,并且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纳斯达克指数近20年的科技长牛。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医药生物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与美国1980年代较为接近。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科技发展进程,再结合科技行业现状可以预测我国未来科技转型道路。

    分析显示,与美国类似,我国从宏观、产业、金融层面均发布了相应政策支持经济结构的科技转型;参照美国经济结构转型路径,结合当前5G迭代的技术浪潮,未来我国互联网、电子硬件、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是唯一一只将这三类产业含括在内的科技类指数,未来有望复制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走势,迎来长牛。

01美国1980年代科技长牛的背景与路径

a)背景:能源危机下,滞涨环境冲击美国传统制造业

    1973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连续3次提高石油价格,发起“石油战”,美国进口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4.08美元/桶上升至1981年的37.1美元/桶。能源价格的大幅飙升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低增速、高通胀的滞胀泥潭。滞胀的经济环境使得美国传统制造业遭受巨大冲击,钢铁和汽车作为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在此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衰退。美国钢铁业全球市场份额从1960年的26%下降到1980年的14.2%,汽车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同期从48%大幅下降到了20.6%。与此同时,日本和欧盟的全球GDP占比分别提升了2%和6.3%。面对国内的困难局面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美国政府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

图:美国、日本、欧洲四国GDP占全球比重

数据来源:WIND


b) 宏观、产业、金融三大方向共同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美国政府从宏观、产业和金融政策三方面出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推出了著名的“里根经济学”;产业政策方面,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保护科技发展,鼓励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金融政策方面,为培育新兴产业,政府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提升养老金入市比例,以401K为代表的长期养老金股权投资比重从1978年的15%提升到了1994年的47%。

图:美国科技行业相关政策时间轴

数据来源:《战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王丽霞、南爱华、李建民.2013,海通证券


    在政策红利下,美国企业成为了科研投入的中流砥柱,成功帮助美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1980年到1995年期间,美国研发投入经费从698亿美元增长到1967亿美元,占GDP比重从2.44%上升到2.57%,期间科技产出高居全球首位。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向科技的转型,1987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增长到6.2%,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20%下降到2000年的15.1%,作为信息产业的代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8%增长到2.2%,而传统制造业如机械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3%下降到1.1%。高科技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c)美国科技转型路径

    从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来看,总共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关键技术的突破引发新一轮科技周期,并且开始了互联网的搭建以及相应的电子硬件需求量的暴增;随后,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亿生物医药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美国拥有世界上约50%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最后,高新技术向传统行业渗透,通过革新生产设备,改进管理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

d)经济转型推动美股二十年科技长牛

·从股市表现来看,科技创新推动下的美国经济转型,带来了纳斯达克指数长达20年的长牛。1980-2000年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区间最大涨幅3179%,同期标普500指数1396%,道琼斯指数1415%。1992年-2000年期间美股行业指数涨幅前三的均是科技板块:软件行业区间最大涨幅为1403%、半导体设备及产品行业1172%、通信设备行业940%,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242%。

02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a)中国正处于与美国类似的经济结构转型初期

    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逐渐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到第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第三产业占比从2000年40%提升至2019年54%,2019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39%、54%,1980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31%、67%,1980-2000年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从67%提升至77%,因此未来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第三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到行业来看,2019年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3.74%,与美国1980年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3.9%的GDP占比较为接近;医疗保健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尚不及1980年美国4.2%的水平。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0261美元,与美国1980年12547美元的人均GDP较为接近。以上指标均显示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与1980年的美国相似,正处于经济转型初期,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图:美国信息技术与医药保健产业GDP占比

数据来源:WIND


b)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宽松

    政策方面,目前中国与上世纪八十年达的美国也较为类似,均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宏观上,“双循环”和“创新”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双循环背景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科技创新是构建与需求相适应的供给体系的关键;产业上,国家先后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和二期,促进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地区层面也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上,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当前金改举措,均促进融资结构朝着直接融资的方式转变,从而为科技产业融资提供更好支持。

表:近年我国支持科技行业发展政策梳理

c)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可能路径

    根据美国的经验,科技产业的爆发始于技术突破带来的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搭建;随后蔓延至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最后再通过技术创新回流至传统行业,改善其生产效率。其科技行业爆发的基础在于研发投入与产出领先全球。

        从创新技术来看,目前全球正处于5G迭代推动的新一轮互联网浪潮当中,而中国正处于5G发展全球领先的地位。根据IPlytics统计,截至2021年2月,近40%的5G专利申报来自于中国公司。从企业掌握专利数量份额来看,华为、中兴分别掌握5G技术必要核心专利份额达15.4%/9.8%,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三。

    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现状,并参考美国的发展经验,5G网络的普及首先会带动电子硬件需求的爆发,以5G手机和新能源车例,其半导体芯片使用量相对于4G手机和燃油车分别提升了一倍和十倍以上;同时,数据库、智能设备等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随着5G技术的发展而增多,带动电子硬件需求的增加。其次,5G的应用将再一次带来互联网行业革命,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将从此次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随后,新的技术革命将推动以医药生物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作为兼具消费与成长属性的行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随着科研的投入而迅速扩大;同时,人均GDP的提升也将推动政府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最后,新技术将回流传统行业,提升其劳动效率。

d)中国在相应产业具备竞争优势

    从创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再结合美国经济转型的发展经验来看,互联网、电子硬件、生物医药行业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而我国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后,相应产业已逐步具备全球化竞争力。

    互联网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和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政府也围绕“互联网+”、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48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产业互联网交易规模将达60万亿元。

    生物医药方面,中国是全球医药研发大国,中国企业在医药研发金额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0%,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创新药在中国制药市场占主导地位,2019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1325亿美元,在我国制药市场中占比高达56.1%,预计2019年至2021年持续按复合年增长率8.8%增长,到2021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将突破1500亿美元。

    此外,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行业是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992.1亿元,同比增长8.3%;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电子制造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3112亿元。其中,半导体芯片是我国电子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按照IC Insights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230亿美元,2020-202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9.2%。由于我国芯片自给率较低,我国从“十二五”开始便逐步的从政策、资金、市场环境三方面扶持国产芯片行业的发展。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生产半导体芯片产值将达到432亿美元,2020-202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7%。互联网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和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政府也围绕“互联网+”、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48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产业互联网交易规模将达60万亿元。

e)经济结构转型必将带来中国股市的科技长牛

    从股市的反映来看,美国的科技转型带来了纳斯达克指数长达20年的长牛,最高涨幅超过3000%;具体到行业层面,电子硬件、网络端口、软件应用、生物医药等行业是美国股市中在当时涨幅靠前的行业。借鉴美国经验,随着中国科技转型步伐的加速,未来我国相关科技类指数预计也将迎来“长牛”;具体到行业层面,电子硬件、互联网、生物医药行业预计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03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是衡量中国科技转型的重要标尺

    纵观A股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子硬件与生物医药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如立讯精密京东方恒瑞医药等。然而,由于上市规则等制度的限制,我国的互联网企业鲜有选择A股市场上市,反而青睐融资更为容易的香港市场,并孕育出了如腾讯美团等为代表的全球互联网巨头。因此,只有将沪港深三地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类公司含括在内的指数才能更好的代表中国未来科技转型的方向。目前来看,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汇聚了两岸三地一批科技行业上市龙头企业,可以被称为代表中国科技与未来经济转型方向的“中国版纳斯达克指数”。

a)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基本信息与行业分布

    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从沪港深三地市场选取50只市值较大、市占率较高、研发投入较多的科技领域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在编制方案中强调“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不高于80%且总质押比例不高于50%”、“过去三年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为正”、“在细分领域内,证券的净资产收益率(TTM)排名在前50%”等筛选条件,突出了指数的科技属性。该指数以2014年11月14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截至2021年3月31日,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包含50只成份股,总市值达到12.44万亿元。

    就行业分布而言,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绝大部分权重聚焦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通信等高成长性行业,前三大行业分别为电子(35.87%)、医药生物(30.42%)、传媒(11.66%),权重合计77.95%。前十大成份股既包含港股上市的美团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又包含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等A股创新药龙头,此外还包含了海康威视立讯精密京东方等先进制造业优势企业。前十大公司在指数中权重占比合计达到60.87%,集中度较高,龙头效应突出。

图: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行业分布(申万一级)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年3月31日


表: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前十大成份股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年3月31日,市值数据为经汇率调整后的人民币计价市值。


b)沪港深科技指数历史表现

    从历史表现来看,从基日(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80.98%,年化收益率为18.24%,表现大幅优于同期沪深300、创业板指、恒生指数以及H股指数等市场主要宽基指数。该指数历史年化波动率为27.78%,比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略大,与中证500接近,小于创业板指。综合波动性和收益率,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的历史夏普比为0.60,同样大幅优于市场主要宽基指数,其超越市场的表现十分显著。

表:与市场主要宽基指数收益对比

资料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


图:各指数历史累计收益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

风险提示:本资料仅作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国科技ETF(SH517350)$  

全部讨论

2021-06-01 17:48

罗老师,请教你两个问题,一,这只基金什么时候出联接基金?二,咱们的费用能不能降低?我看沪港深500ETF费用已经低到0.2%了,咱们有没有考虑降低费用标准的预期?

2021-04-26 21:57

请问有对应的指数基金吗?

2021-04-26 21:05

港股通二次上市的公司没有纳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