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投资法:多元化、指数化、再平衡、坚持到底——《投资的常识》心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2


公众号:鸣凰指数定投

话题:  #基金创作者激励计划#  网页链接{  #鸣凰指数定投# }   

【配置指数平衡】:读书(二十五)

【定配置、选指数、再平衡】

全文 3500字,阅读时间 9分钟。


一口气读完一本小书,酣畅淋漓;也足以说明伯顿 马尔基尔 和 查尔斯 埃利斯合著的这本《投资的常识》书如其名,是常识,所以非常精炼,简单、简洁、简明扼要地给普通投资者指出了一条投资成功之路。

全书的核心总结就是:KISS投资法,Keep It Simple, Sweatheart!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只有也只需要用少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投资,完成实操,从而怀抱期望也确实能实现:长期下来,达到市场平均收益,享受到复利积累可观资产的成果。

同样,这也是一本学完即可实操的小书,因为已经将推荐的投资标的、具体的基金名称都一一列举出来了,当然也是针对美国市场,国内市场也可以借鉴、参考、实操。

全书立足长线投资,这也是作为普通投资者最需要理解并坚守的一个理念,因为只有长线投资才最能适合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满足大多数普通投资人,从而帮助大多数普通投资人最终获得投资成功。

也只有在长线投资的框架下,书中具体的建议和说法才有说服力,才能产生价值,才可以落到实操中。


多元化

多元化最大的作用首先是降低风险,这个风险可以理解为波动性,也可以理解为永久损失的可能性。

多元化包含资产类型的多元化(股票、债券、实物资产),单一资产的多元化(股票指数基金、债券指数基金),市场的多元化(A股、港股、美股),甚至是时间的多元化(定投)。

其中最重要的是依然是资产类型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伯顿 和 查尔斯 分别推荐的资产配置比例的建议:

个人看来,上述组合都可谓非常地激进,因为从表格来看,在退休前:两位作者都是坚定支持长期高比例地投资股票。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结论:

第一就是长线投资的理念:长期来看,股票是收益最高的资产,尤其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这一点已被很多历史回测和指数实盘所证实;并且股票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其长期收益的波动范围会越来越小,且基本能保持正收益,尤其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所以长线投资一定是股票资产的性价比最高。

第二呢是现实主义的应用:退休前,总能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满足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正常需求,尤其在事先处理好一些重大支出的情况下(比如买好保险),所以基本不会有临时的重大资金支出,所以余钱就更适合做长线股票投资。

同样,表格中提到的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也要做到单一资产内部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产生多元化的效果。

当你换一个角度理解了股票资产长期下来的低风险高收益,当你多一个角度理解了普通投资者不同生命周期的收入支出情况,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才愿意持有大量的股票资产,才会主动选择持有大量的股票资产,才能安心地持有大量的股票资产。


指数化

指数化在这里简单地来说,就是投资标的首选指数基金,尤其是股票型指数基金。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就是:两位作者作为投资大师,肯定有很多投资选择,也做了很多类型的投资,但是他们两人的退休基金都是安安全全地指数化的,并且两人的孩子也都持有指数基金。

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两位作者的建议也是:至少将核心资产指数化。或者,可以理解为:在做好大部分资产指数化的基础上,如有余力,可以再去做些额外类型的投资。

在长期主义框架下,指数化的确能发挥出强大的优势。其低成本优势,长期下来能节省巨大的费用,这省下来的费用在复利的作用下,能使投资者最终到手的收益多得多;

其被动化优势,长期下来将使指数基金跑赢大多数主动基金,这一点在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中都体现地非常明显:

截至2012年6月30日,无论是1年、3年、5年、10年还是20年,大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都跑输了标普500指数

而10年下来,无论是政府债、还是公司债,无论是短期、中期或长期,主动型债券基金更是完败于债券指数。

当然,总有部分主动基金能跑赢指数基金,但是这部分主动基金的比例事后来看真的很小,而且你事前能选到这部分主动基金的概率很低,甚至即使你事前选到了,能长期坚持持有下来的概率会更低。

同时,主动基金还存在一个悖论,跑赢市场的那部分赚到的钱会始终少于跑输市场的那部分亏损的钱,为什么?因为被中间商赚走了,所以说,主动基金的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是在玩一个输家的游戏,整体就是一个输家。

那么,究竟买哪一类指数基金更合适呢?两位作者推荐的是“全市场”指数基金,因为长期下来,全市场指数基金还覆盖了小公司股票,长期收益会比大盘指数基金收益更好些。

突然,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报道,全球首只万亿美元股基就是 Vanguard(先锋领航)旗下的 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 ,即美国全市场指数基金,也证实了如今在美国,全市场基金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


再平衡

再平衡的本质是低买高卖,尤其在再平衡那一个时刻当下,卖出盈利更多或亏损更少的资产,买入盈利较少或亏损更多的资产。

也许在有时会出现买入卖出的资产都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但长期下来,大概率各类资产都会盈利,所以更多的是买入占比变小,即某一时期盈利较少或盈利减少的资产;卖出占比变大,即盈利较多或盈利增大的资产。

长期来看,同一个投资组合,做了再平衡后的效果大概率会好于不做再平衡的效果:

1996年1月——2005年12月,这 10年下来,一个 60/40组合,每年做了再平衡后,收益率提高了,同时波动率也降低了。

当然,不是每个例子都是这么好的效果,也会存在例外情况。事实上,再平衡并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保证一定增加收益,但基本能在任何时候都保证一定降低风险,并确保投资组合定期回到你本身设定的能承受的风险范围以内。

那么再平衡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你的行为和大多数人会不一致,所以你要承受别人买你卖的内心煎熬,这一点说起来觉得不难,但在实操中一定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是反直觉、逆人性的。

那么,本书作者对普通投资者做再平衡的建议是什么呢?即采用再平衡最简单的方式:定期调整,且每年一次即可,不用太频繁,事实上太频繁往往并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定投

两位作者在书中总结出长期投资者最好的四位朋友,除了上面阐述的:多元化、指数化、再平衡,这三个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定投。

就定投而言,其实个人也在一直思考,希望开启一轮长期的实践。

虽说定投有着许多方面的不足,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却极度简单:只要一步,设置好每月定投的时间和金额即可;同时长期收益还算不错:相对收益甚至能跟上市场平均,绝对收益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虽然不会降低,但却因为极度简单的操作可以使得投资者刻意忽略,简单来说就是短期内不要老去查看资产盈亏情况,偶尔看一眼足矣。

书中举了一个10年的例子,虽说选择的时间点较为特殊,却也能体现出定投的又一个优点:能避免不犯大错误,或者说即使运气差,选择的定投起点时机不好,但长期下来却也能取得还算不错的收益。

2000-2010年,标普500指数是下跌的,但即使在2000年1月的股市高点开始定投标普500指数基金,每月一次,并假设分红用于再投资,那么10年下来,资产总额也能上涨 30%以上,而这是在大盘指数下跌的情况下达到的。

当然,正是由于定投能很好地适应并且利用好股票市场上下波动这个基本特点,从而摊平持仓成本,并避免在高点一次投入的错误,所以长期来看,定投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果的投资方式,尤其适合最懒最不愿意在投资上费心费力,却依然希望能取得投资成功,并且大概率下还能战胜多数人的普通投资者。


坚持到底

任何事情能长期坚持都是不容易的,何况是投资这一直接与钱打交道的事,所以长期投资坚持到底一定是不容易的。

事实上,在投资中也不是任何时刻都要坚持的,比如市场上涨时,大家都在赚钱,只是多或少的问题,总体而言不需要坚持,你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只有困难时刻才需要坚持,比如市场大跌时,大家都在亏钱,你是否扛得住;或者市场大涨大跌大幅波动时,大家都在进进出出,你是否扛得住。

其实人性是怕考验的,所以要么历练出强大的内心,就是能逆人性而为还不感到难受;要么更简单一点,主动少被考验,怎么做?

一是不关心,刻意忽略;不要三天两头看盘,最好一月一次,甚至一年一次,少看少动,回头来看一定是有用的,因为忍着不看比看了再忍还是要容易些。

二是用方法,化凶为柔;做好资产配置并做好再平衡,从而降低波动性,降低回撤幅度,控制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那么即使天天看也没事,不至于冲动行事。

怎样算做好了?还是那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即使大量资产在股市,每天晚上却依然能安然入睡。


一点感悟

读完之后,总想做点什么,将学到的理论用到实操中,不要浪费大师总结的智慧。所以简单屡了两条,立刻实践:

1. 本来已积累的资金已经一次性做好了多元化资产配置,具体标的也选择的是指数基金,并设定了定期再平衡规则,现在决定进一步提高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

2. 新增资金每月拿出部分开启一个定投实盘,选择全市场或者大盘指数基金,并设定定投时限,10年起步,越长越好。


$沪深300(SH000300)$ $中证500(SH000905)$    $中证800(SH000906)$ 



@今日话题 @蛋卷基金  @蛋卷指数基金研究院  @望京博格 @银行螺丝钉 @Lagom投资 @持有封基 @指数基金 @屠夫1868  

全部讨论

2021-03-16 12:21

控制在自己舒服的范围内,那么即使天天看也没事,不至于冲动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