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金工】AI智能,汽车未来的模样: 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ETF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6回复:3喜欢:19

 投资要点

智能汽车是新时代下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未来战略的制高点,它不仅是汽车本身的技术,更是“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融合的产物。智能汽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广阔的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本文首先梳理了AI智能车衍生出的三大主要应用方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的产业链构成情况,然后围绕政府政策的推广、智能汽车对传统汽车的挑战、基础技术成熟性、人民消费方式改变等维度分析当前智能车行业的整体市场现状,并通过分析各产业链未来潜在需求和市场空间提出当前AI智能车投资价值。最后本文介绍了CS智汽车指数以及跟踪该指数的基金产品,为投资者布局该主题基金提供便捷工具。

CS智汽车指数简介

编制思路:CS智汽车指数选取为智能汽车提供终端感知、平台应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汽车的代表性沪深A股作为样本股,反映智能汽车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

指数特点:成分股以中小盘为主,前十大权重股均为所在行业的龙头股,近年来表现突出;行业分布上以电子、计算机、汽车为主;近年来交投活跃,流动性好。

指数表现:近年来表现突出,指数与可比指数相比,夏普比率较高;估值较同类指数更具吸引力,且目前市场关注度较低。

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ETF

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ETF(516523.SH),发售时间为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其基金管理人为华泰柏瑞基金,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是国内知名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截至2021年1月28日,共在管ETF产品11只,产品类别覆盖宽基(沪深300中证500等)、行业主题(光伏、互联网、科技等)、Smartbeta(红利、红利低波)等。



★ 目录 ★

一、AI智能车应用方向与产业链梳理

1.1 何为AI智能车

1.2 AI智能车自动驾驶概述

1.3 AI智能车智能座舱概述

1.4 AI智能车网联化概述

二、AI智能车行业发展现状

2.1我国智能汽车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路径已经明确

2.2智能汽车对传统汽车市场发起挑战

2.3智能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成熟

2.4中国消费者软件付费的习惯逐步养成

三、AI智能车行业布局正当时

3.1 智能车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3.2我国乘用车消费量还将持续增长

3.3老款汽车更新换代需求量大

3.4需求推动自动驾驶产业链受益明显

3.5智能座舱向中低端车型渗透率快速提升

3.6智能车机厂商将完善车联网布局

四、CS智汽车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4.1 CS智汽车指数编制

4.2 CS智汽车指数结构分析

4.3 CS智汽车指数流动性

4.4 CS智汽车指数风险及收益情况

4.5 CS智汽车指数估值与盈利能力

4.6 CS智汽车指数成分股盈利情况

五、公司及产品信息

5.1公司简介

5.2产品信息


一、AI智能车应用方向与产业链梳理

1.1 何为AI智能车

智能车机定义:根据我国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对智能汽车的定义:“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并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当前通过智能化、网联化两大技术路径,智能汽车衍生出三大主要应用方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

相比于以燃油车为主的传统汽车,AI智能车的智能硬件和个性化软件功能将成为最核心的要素,颠覆传统汽车的价值构成。AI智能车在动力来源方面以电能为主,将减少城市噪音和空气污染,而机器辅助的自动驾驶方式提升了出行的安全性,座舱软件和服务又将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和生活品质。AI智能车实现了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车与云之间实时进行信息传输和联系,在智能网联时代无疑是未来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方向。


1.2 AI智能车自动驾驶概述

AI智能车和人的行为模式几乎一致。人的运动步骤由五官感知外部环境,将声音、图像等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由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决策;最后由四肢接收大脑传递的决策指令,做出各种行动。而智能车的运动步骤首先利用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设备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再将感知得到的各种声音和图像等信息传递给车载计算平台,计算平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做出决策;最后电机电控系统、传动系统等硬件接收计算平台的决策指令,做出启动、刹车、转向等行动。由此,AI智能车由三大系统构成可以概括为:负责环境识别的环境感知系统,负责计算分析的中央决策系统,负责执行控制的底层控制系统。每个系统负责区域如图表3。


1.3 AI智能车智能座舱概述

智能座舱是相对传统座舱而言的。传统座舱一般是采用机械式仪表盘和内嵌式中控液晶屏,各个系统是相互独立的。智能座舱通过搭载智能化/网联化的车载设备或服务,主要构成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是前座中控屏)、液晶仪表盘、中控大屏、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车联网模块等。随着物联网的深入发展,智能座舱将与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娱乐等场景打通,让用户真正体验到万物互联,管家式个性服务。大数据时代到来,通过对用户数据的不断获取和分析,智能座舱对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私人管家式”服务将成为趋势。


1.4 AI智能车网联化概述

汽车毕竟是在复杂路况中行驶,并与其他车、行人、路等产生互动的,单车智能很难完全解决智能驾驶的问题。车联网包括车与车、车与云、车与路的互联,每辆车的数据由云端分析掌握,设计出最合理的出行路线和速度,不仅可以解决交通拥堵,安全性也可以大幅提升。车联网是信息与数据时代对汽车产业链的延伸,是汽车领域从制造到服务的价值重心转移。汽车的智能化与车联网将汽车从“工具”转变为“终端”,将汽车行业从“制造”延伸到“服务”,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车联网是万物智联中的一部分,从上游终端厂到下游应用服务商,众多厂商共同分享车联网盛宴。

车联网产业链的上游是硬件模块和软件系统,主要包括RFID/传感器、定位芯片和其他硬件等元器件设备制造商。硬件模块是基础部件,通信芯片、通信模组、运算处理部件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上游软件系统中,操作系统和高精度地图是核心部分。中游是路侧设备和车载终端设备。中游车载终端设备中,V2X车载模块和车载计算芯片是核心部件。V2X车载模块是网联汽车与其他终端通信的设备,其性能决定了整体车辆网的通信效率。下游主要是整车制造和通信运营等,包括TSP、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综上,车联网产业链中主要有TSP(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整车厂商、电信运营商、硬件终端、平台等各个参与主体,其在车联网各主要领域的主导能力、商业模式均有不同。未来产业的价值链将呈现各参与主体交错发展模式,资金的流动也将呈现多向化、快速化的特点。车联网的发展,让“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共识。在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过程中,随着智能汽车的市场普及和渗透,软件在汽车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成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基础和核心。


二、AI智能车行业发展现状

2.1我国智能汽车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路径已经明确

当前,众多国家朝着智能化汽车进行政策赋能是智能汽车即将进入加速跑道的重要推力。除了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以及《智能汽车安全的良好实践》等重要文件并明确表示欧盟须在2030年完全进入自动驾驶社会的目标导向外;德国先后颁布了《道路交通法修正案》和《自动驾驶技术道德伦理标准》,还单独推出了《自动和联网驾驶战略》,宣布将投入数十亿欧元改造网络基础设施、鼓励智能汽车研发;同时法国将自动驾驶领域纳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和促进经济增长及企业变革行动方案。同样,美国政府推出了智能汽车的最新政策体系“自动驾驶4.0”,并计划改造一段长约40英里的轨道,这条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跑道命名为“密歇根智慧出行走廊”。另外,韩国2016年投入了1455亿韩元用于无人驾驶核心技术的开发,制定了将智能汽车作为重点的“未来汽车国家愿景”,且该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新设“未来汽车产业课”,专门负责推进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融合工作。

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汽车行业智能网联升级将会推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助力国内经济的结构转型加速和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高度重视智能汽车的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各部委相继出台政策,国内顶层设计层出不穷,从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芯片、通讯、操作系统等配套技术发展,行业整体渗透率等多方面提出了智能汽车短、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到2035年中国智能汽车全球领先的目标,进一步加速了车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加大了对智能汽车各产业链扶持力度。

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已落地,加速产业链发展。2020年3月9日,工信部在官网公示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该标准自 2017 年起由汽标委组织国内外十余家单位共同探讨、完成编制,规定了汽车驾驶自动化系统的分级原则和技术要求等,且拟于 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制定了我国的自动驾驶分类标准,为后续出台自动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了依据,为企业发展自动驾驶提供了准绳,有利于加速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


2.2智能汽车对传统汽车市场发起挑战

当前,互联网造车厂商如TESLA、APPLE、HUAWEI等行业新进入者在产品设计理念、汽车电子架构技术和软件开发等多方面上对传统OEM、Tier1等形成颠覆式冲击,“鲶鱼效应”推动市场变革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普及度也逐渐提高。 

特斯拉为例,Tesla目前无疑是落地量产产品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产品。Tesla作为整车市场的新进入者和挑战者,通过率先推出RoadStar、Model S、Model X等高端车型产品,奠定了品牌影响力并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并在2017年推出了面向中低端市场的Model3车型,产品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市场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获得了大量的订单。在美国产品销量远超同类型新能源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Model3同样获得了成功,通过后续的本土化生产实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将会进一步抢占国内市场。每一辆Tesla除了为公司贡献一次性的车辆销售收入外,智能网联技术将会长期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现金收入。

此外,在智能化汽车的全球商界作业层面,除了特斯拉作为造车新势力携带着自己的Model3在自动驾驶的跑道上大出风头外,其他传统跨国车企也都在摩拳擦掌。在已经架构起自己的“智能城市模拟平台”的基础上,福特汽车计划在2023年之前投资40亿美元用于智能汽车的专项研发,无独有偶,德国大众已经投资2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Argo AI自动驾驶企业初创平台企业,同时日本丰田决定向小马智行投资4亿美元,通用汽车专门成立了自动驾驶子公Cruise,而且设计研发出了Cruise Origin自动驾驶汽车。


2.3智能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成熟

AI智能车前期增长预期未能充分释放与基础技术尚不够发达有很大关系,但如今基础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使AI智能车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上游相关技术逐步成熟,为车联网、高阶自动驾驶的逐步落地、发展形成了技术及产业链支撑。

同时,中国具有发展AI智能车的最佳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多的工程师数量,全球最先进的5G通信技术,全球最发达的基础设施,全球最丰富的数据来源,在全球未来的AI智能车竞争当中,有望占据先机,实现弯道超车。


2.4中国消费者软件付费的习惯逐步养成

线上消费场景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刚需,移动付费平台运营模式从“平面化”向“垂直化”不断纵深,支付渠道、手机的 APP 和云等移动终端渗透进人们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促使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互联网用户为软件付费意愿也不断提高,这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用户对知识付费观念的普及将推动车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AI智能车行业布局正当时

3.1 智能车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智能汽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广阔的市场,根据麦肯锡咨询预测,未来汽车产业90%以上的科技创新将集中于汽车智能化领域。从2018年开始,智能汽车有望迎来持续20年的高速发展黄金期。据波士顿咨询集团测算,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年出货量将超过7000万台,其中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同时,中国联网汽车数量也保持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中国联网汽车有望从2015年的1232万辆增长到2021年的7200万辆,渗透率或达24%。2025年、2030年我国销售新车联网比率将分别达到82%、95%,联网汽车销售规模将分别达到2800万辆、3800万辆。尽管中国汽车产业面临产销量下滑挑战,智能汽车依然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麦肯锡分析的数据显示,至2030年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中国在2020~2025年间实现低速驾驶和停车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在2025~2030年间实现更多复杂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到2040年,智能汽车可能颠覆当前的交通运输模式,智能驾驶将占据道路上行驶车辆数量的四分之三。


3.2我国乘用车消费量还将持续增长

中国汽车品牌逐渐走出国门,将通过一带一路、RCEP等契机抢占海外智能车市场,带动国内智能车产业链的整体需求;随着全国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构建完成,智慧交通将大规模普及,当前制约汽车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交通拥堵将在智慧交通和智能汽车的路线优化下大大缓解,城市可承载的汽车数量将大幅上升。


3.3老款汽车更新换代需求量大

未来几年,原本智能化率较低的老款汽车将逐渐报废退出,并更新换代为新一代的AI智能车,将带来智能汽车软硬件的大体量需求。


3.4需求推动自动驾驶产业链受益明显

自动驾驶落地速度与车速、行驶环境开放程度、以及系统功能及安全性要求成正比。近两年,带有高阶自动驾驶(ADAS)的乘用车产品逐渐落地,产品从海外旗舰车型逐渐渗透至国内品牌的中小型乘用车产品;市场普遍预计未来2年内带有TJP、HWP等L3功能的车型将会逐步落地;L4/5车型落地预计将会不早于2025年,场景从封闭驾驶环境(园区、港口、矿山、机场)逐步向城市开放道路场景发展,届时车辆将会由系统完全接管,车辆出行工具属性将会加强,消费者购车及出行方式将会因此发生重大改变。

(1)感知层

预计L2.5/L3高级辅助驾驶产品将会推动中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市场发展,L4/L5自动驾驶产品将会推动激光雷达市场发展。

毫米波雷达市场发展:毫米波一般是指工作频率在30~100GHz,波长在1~10mm的电磁波,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毫米波雷达是指工作频段在毫米波雷达,其具有抗干扰、探测距离远(200m)、价格较低(500~1000元左右)等优势。车载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测量周边障碍物相对速度、距离和方位。目前主要产品分为24GHz和77GHz两大种类,77GHz分辨率远优于24GHz产品(60cm>>3.75cm),但由于产品体积更小、工作频率更高,因此对产品制造加工工艺要求更高。目前77GHz产品市场主要被大陆、博世和德尔福等海外厂商所主导。传统毫米波雷达市场被海外厂商占领,国内厂商逐渐开始对77GHz高端产品进行渗透,伴随L2/3车辆逐步放量,为毫米波雷达市场带来额外的增长,市场替代空间较大。


激光雷达市场发展:在自动驾驶领域,由于激光波形的特性(高频短波),相比毫米波雷达,可提供更精确的环境探测数据(厘米级),构建高精度3D模型,因此被认为在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当前整车厂商普遍接受的主流传感器配置方案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据艾瑞咨询研究测算结果显示:该套感知层方案可以保证对于99%的行车环境的感知。激光雷达作为其补充,基于其强大的探测精度,为其提供额外的安全冗余,当前各厂商对激光雷达的投资布局主要是瞄准未来L4及以上自动驾驶场景,具有可观的市场应用前景。

(2)决策层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指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理解成一个嵌入式的微电脑,主要对包括发动机、制动系统、空调、照明、车窗等一系列功能进行控制。近年来,随着车辆功能的日益丰富,当前乘用车上已发展到拥有几十到近百个ECU控制单元,ECU间通过CAN/Lin/FlexRay等总线相连形成局域网进行数据共享和协同。L3以上系统对计算性能提升需求将导致传统ECU堆砌转变为高性能计算单元对传统ECU的替代,看好AI芯片应用前景,根据艾瑞咨询测算,预计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市场规模在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会超过25%。


3.5 智能座舱向中低端车型渗透率快速提升

近年来,车企为了增强自身车型的差异化竞争能力,逐渐将智能座舱从豪华车型向入门车型渗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在刺激智能座舱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智能驾驶舱市场规模为521亿,预计2017-2020年智能驾驶舱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19 年中国座舱产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渗透率分别为83.1%、15.0%、7.5%、3.1%、10.6%、0.6%。目前,智能座舱的竞争愈演愈烈,商业化普及呈递增趋势,使得汽车由单一驾驶功能演变为定制化为主的综合移动空间,同时给车联网技术型企业带了优越商机。车载市场的需求加速释放,智能座舱产品成为自动驾驶的入口。


3.6智能车机厂商将完善车联网布局

智能车机集成地图导航、语音声控、倒车影像、音乐播放、电台等功能于一体,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随着车联网技术与产业高速发展,智能车机市场潜力大。部分智能车机厂商逐步向增值服务延伸,以智能车机业务切入车联网运营,进而完善其车联网布局。

在宏观政策、潜在市场、技术创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车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根据HIS数据及预测,2017年全球前装智能联网汽车总量为1430万辆,预计2022年达到7838万辆,渗透率由2017年的15%,增长到2022年的69%。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全球车联网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达到1658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速达22.3%,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2022年有望达到549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速达33.7%,快于全球市场整体增速。车联网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将有助于智能车载市场的需求进一步释放。未来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推广、V2X技术发展、用户增值付费意愿提升等因素,车联网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四、CS智汽车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4.1 CS智汽车指数编制

指数编制思路: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简称CS智汽车,指数代码为930721.CSI,选取为智能汽车提供终端感知、平台应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汽车的代表性沪深A股作为样本股,反映智能汽车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该指数以2012年6月29日为基日,以该日收盘后所有样本股的调整市值为基期,以1000点为基点。

选样方法:该指数以中证全指为样本空间,在样本空间内,首先对成分股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流动性排名后20%的股票;其次,将为智能汽车提供终端感知、平台应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汽车的公司作为智能汽车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汽车硬件软件提供商,整车厂商,互联网厂商,行业应用供应商等;最后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前80只股票构成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样本股。

计算及调整方法: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经报告期成份股的调整市值经除数修正后得出,调整市值设置权重因子以使单个样本股权重不超过5%。该指数修正方式同沪深300指数,每季度定期审核调整一次。(特殊情况下将有临时调整)。


4.2 CS智汽车指数结构分析

成分股市值以中小市值为主。截至2021年1月28日,CS智汽车指数成分股共有36只,从数量上看,成分股市值分布以中小市值为主,成分股市值小于600亿达27只,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5只,分别为立讯精密、韦尔股份、汇川技术、中兴通讯、闻泰科技。从指数成分股所属主流宽基指数来看,CS智汽车指数成分股主要属于中证500和中证1000,数量达21只。

成分股主要属于电子、计算机、汽车等优质行业赛道。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划分,CS智汽车分布在电子、计算机、汽车、通信、电气设备、家用电器、国防军工7大行业。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科技和医药主题股是股市中的优势赛道,海内外资金的恐慌性抱团也使得行业中的头部公司股价大幅上升,虽然目前的新冠疫情程度小于2020年,但目前仍有疫情反复的风险,科技、医药行业仍有一定成长空间。在CS智汽车指数中,从数量上看,处于电子、计算机行业的企业有19家,占所有成分股的一半以上;从权重上看,两个行业的权重占比为51.63%,也占所有成分股的一半以上。

由于CS智汽车指数为行业主题指数,为了使指数具有可比性,在后文的分析中我们选取与其类似的指数与之对比,分别为CS新能车(399976.SZ)、新能源车(930997.CSI)、智能汽车(399432.SZ)、CS车联网(930725.CSI)。

相较于其他指数,受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股行情的影响较大。以成分股权重划分,CS智汽车指数与可比指数成分股分布在电子、计算机、汽车、通信、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化工及其他行业中。在行业结构上,CS智汽车和CS车联网的行业权重分布较为接近,两者在电子、计算机行业中的占比较高,其中CS智汽车指数占比52%左右, CS车联网占比50%左右,而智能汽车、新能源车、CS新能车在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化工行业中的占比较高。因此CS智汽车相较于其他指数,受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股行情的影响较大,而智能汽车、新能源车、CS新能车受制造业行情的影响较大。

从指数所暴露的概念来看,指数成分股大都属于各个行业的龙头,且所属概念主题主要有5G应用、消费电子、无人驾驶、华为概念等。


前十大权重股布局智能汽车行业的龙头股,近年来走势良好;CS智汽车的前十大权重股涵盖了电气设备、电子、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汽车等申万一级行业的龙头股,且10大权重股自2019年以来平均涨幅达331.90%。


4.3 CS智汽车指数流动性

近期流动性大幅提升,居于同类前列。该指数近5年日均成交额为150.25亿元,在同类指数中排名居中;其近1年日均成交金额为275.93亿元,流动性大幅提升,在同类指数排名中居于前列;平均每股日均成交额为7.66亿,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4.4 CS智汽车指数风险及收益情况

长期风险收益在同类指数中性价比较高。自2015年1月1日至今,该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8.29%,年化夏普比例0.76,年化波动率32.84%,最大回撤为62.20%,综合来看,CS智汽车的风险收益情况在同类指数中性价比较高。

近2年涨幅长期优于同行业指数。作为汽车行业相关指数中的一种,CS智汽车和其他相关指数的相关性较高,其在同类指数中,涨幅长期位于中上水平;自2019年一季度以来,其涨幅更是大幅领先于其他汽车行业相关指数,表现优异。

从汽车行业不同牛熊市场环境来看,CS智汽车指数表现出了明显优势。相对于大盘宽基指数,其在近6年期间的年化收益率远远高于沪深300、中证500指数,且其最大回撤幅度小于中证500指数;在牛市时其收益率能多数情况下跑赢宽基指数,在熊市时其收益率与大盘指数相差不多。综合来看,CS智汽车指数相较于大盘指数有明显优势。相对于可比指数,2015年至今CS智汽车指数夏普比率为0.76,高于CS新能车、智能汽车、CS车联网指数,其在牛市期间收益率较高,熊市期间收益率可控,因此在同类可比指数中也具有一定优势。


4.5 CS智汽车指数估值与盈利能力

CS智汽车的估值水平较低,成长性较好。截至2021年1月28日, CS智汽车的市盈率PE(TTM)为54.14,股息率(近12个月)为41.84%,在可比指数中,CS智汽车当前估值水平最低,远小于CS新能车和新能源车,且新能源车相关标的近期涨幅已经较大,未来增长预期释放较为充分,而AI智能车相关标的则还未得到市场过多关注,估值依然较低,当前时点上更具投资价值。


4.6 CS智汽车指数成分股盈利情况

成分股总体盈利能力较好。从盈利能力看,除得润电子外(-25.45%),CS智汽车其他成分股ROE(2019年年报)均为正,大多分布在5%-25%之间,ROE最高的5只成分股分别为金溢科技(60.12%),立讯精密(26.34%),信维通信(24.29%), 锐明技术(21.53%),中兴通讯(19.91%),总体盈利能力较好。


五、公司及产品信息

5.1公司简介

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柏瑞基金),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现注册资本人民币2亿元,总部位于上海,是国内最早推出ETF产品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股东为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柏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借鉴外方股东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国际经验并发挥华泰证券在中国本地市场的经验优势,致力于做中国ETF专家,首只跨市场ETF供应商,创当年被动产品的首募纪录,发行A股市场首批科创板ETF、首只Smart Beta概念ETF、首只光伏ETF。

截至2021年1月28日,华泰柏瑞基金在管基金77只,总管理规模达1508.59亿元,而其中ETF管理规模合计825亿元。华泰柏瑞基金有丰富的ETF管理经验,多次荣获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称号,目前共在管ETF产品11只,产品类别覆盖宽基(沪深300、中证500等)、行业主题(光伏、互联网、科技等)、Smartbeta(红利、红利低波)等。

其中,涵盖多只特色产品。如:红利ETF(510880)是目前市场上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红利主题基金;科创板ETF(588090)全市场首批,募集规模近55亿,在同期发行的四只同类产品中规模居首;光伏ETF(515790)全市场首只光伏主题ETF,规模百亿;MSCIETF(512520)A股入“摩”后首批相关ETF产品;红利低波动ETF(512890)市场首只红利+低波动双因子ETF。

拟任基金经理李茜自2015年3月加入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指数投资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基金经理,在管产品6只,在管规模129.57亿元,现任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华泰柏瑞上证中小盘ETF联接基金、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华泰柏瑞中证港股通50ETF、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互联网ETF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5.2产品信息

华泰柏瑞中证智能汽车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交易代码516520),由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李茜任基金经理,是以中证智能汽车主题指数为标的指数的交易型开放式、股票型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每份基金初始面值为1.00元人民币,投资人认购时需具有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账户或基金账户,将于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公开发售,认购代码为516523。

风险提示:本报告结论完全基于公开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测算,文中部分数据有一定滞后性,同时存在第三方数据提供不准确风险;对基金产品和基金管理人的研究分析结论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能保证未来的可持续性,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产品的表现受宏观环境、行业基本面超预期变动、市场波动、风格转换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波动风险。


适当性声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订阅号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中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若您非中泰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中泰证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中泰证券的客户。感谢您给与的理解与配合,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CS智汽车(CSI930721)$   $韦尔股份(SH603501)$    $四维图新(SZ002405)$  

全部讨论

2021-02-15 15:27

收藏

2021-02-04 14:54

马克

2021-02-02 09:39

新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