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针对银行划定房贷新政,赶在2020年最后一天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2

1

就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联合了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至此,我国的金融市场在2020年,连续从供给侧、需求侧,对房地产贷款市场,施加了重磅新规!

上一次在8月20日,也是央行牵头,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为所有的开发商企业,制定了收紧融资的「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

开发商,如果「三条红线」全部命中,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踩中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5%;踩中一条,增速不得超过 10%;一条未中,不得超过 15%。

而这一次的雷霆行动,针对房产的需求侧行动,为所有的不同档次的银行,各自划定了「二条红线」: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压缩调整居民买房时候的房贷申请额度。

无论是已经购房者,还是尚未购房者,都在这则房贷集中度管理制度所辐射、命中范围之内。

有些人早就购买好了房子,房贷也批下来并且在偿还的过程中,可能会认为与己无关。

这么想,只想到了房贷这一层,却想不到,房价的走势,也必然被加速扭转。任何一个有产者的财富涨跌,都和它绑定在了一起。

所以,不得不察。

和在供给侧针对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落地实施时间点一样,针对需求侧的房地产贷款「二条红线」,也是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我们领悟银行需要满足的「二条红线」标准时,要注意,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既包括了面向开发商企业的开发贷款(对公),也包括了面向买房居民的住房贷款(零售对私)。

所以,无论是哪个档次的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占比上限,数值都是要大于「个人住房贷款」上限的。

具体来看,央妈把所有的银行,分为了5个档次。

第一档是中资大型银行。包括:工商、农业、中行、建设、交通、邮政储蓄银行。

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是40%;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是32.5%。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方面,都超过了监管的上限32.5%,收缩发放贷款的要求极为强烈。

第二档是中资中型银行,包括招商、浦发、中信、兴业、广发、平安、光大、民生等一线股份制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浙商银行等二线股份制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是27.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是20%。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以25.35%、20.7%、26.9%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越了监管的上限20%,收缩发放贷款的要求极为强烈。

第三档是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包括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比如城市商业银行(不包括第二档中的城商行)、民营银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

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是22.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是17.5%。

第四档是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是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是12.5%;

第五档是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是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是7.5%。

第一档和第二档的银行,于本通知实施之日起1个月内将调整方案报送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并按季度报告执行情况。

央妈出台限制贷款规模的新规,自然要考虑各大银行理解政策、收缩贷款的缓冲期限。

虽然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是,针对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只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本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

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窥见时代变化的趋势。

申请银行放贷的难度将越来越大,银行对审核者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凭借虚假的收入证明、银行流水证明就妄想批下贷款的操作难度,将指数级上升。

新规背后的底层逻辑就是,未来你想买房,别指望着自己实力不够时,因为赌一把房子会升值,就超出财产、收入能力去找银行贷款;要想买房,杠杆越低越好,最好不要找、少找银行,自己首付大部分资金去搞定。

它完美地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最高纲领,释放政策信号,打压炒房空间,引导好市场预期。

2

如果央行不展开这样的雷霆行动,从房子的供给侧、需求侧的信贷资金下手,我们的金融市场、老百姓的钱包,会强化什么样的趋势呢?

2015年,由于国家开发银行主导的棚改贷款4万亿元资金,进入了各地方政府的腰包,棚户区改造、涨价去库存运动,如火如荼,全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14.18万亿元,同比增长23.2%,这个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水平(14.3%)。全国房价开始了新一轮上涨,负债,从开发商、地方政府的手里,存量转移到了居民的手中。

2016年,资本市场发生了股灾、熔断行情,实体经济处于去杠杆、降负债的启动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6.6万亿元,同比只增长13.5%,明显放缓;但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9.14万亿元,同比增长35.0%,呈现出井喷之势,这说明居民们被上一年的「涨价去库存」运动所震撼,生怕被甩下车,在消费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拼命买房大放卫星。

2017年,一二线城市全面熄火,但是三线以下城市,尤其是县城房地产市场开始接力。同样在金融机构人民币总贷款只同比增长了12.7%,余额只有120.1万亿元的大势下,结构性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照样增长22.2%,达到了21.86万亿元。

直到2018年,一轮喧嚣的抢房运动,才逐渐冷静下来。当时面对着和世界头号强国的贸易摩擦,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股市,全面转向保守、谨慎,甚至有点悲观的态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6.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5%,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8%。

虽然住房贷款余额依然增长了17.8%,但是,北京的燕郊、天津、青岛的房价,已经开始了显著的下行,北京城区、上海城区的房价也在这年下跌了10-15%的幅度,这一趋势在2019年继续演化。

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0.0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7%。存量余额的逐年下降,不仅显示出企业在投资、扩产时心态越发保守,生怕投资了却回不了本,居民们也不再敢随意买房,毕竟2016年抢房的人,已经在山岗上套了3年整。

刚刚过去的2020年,在疫情肆虐的百年未有变局之年,贷款情况如何呢?

央行在今年11月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今年9月末,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4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

趋势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2016年的35%,到2017年的22.2%,到2018年的17.8%、2019年的16.7%,最终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15.6%。

在房价高位盘整,各大热门城市限贷、限购政策越来越锁死流动性的大市下,要维持房价,必须有越来越强的接盘力量,才能稳住市场。

然而,新入场的房贷资金速度,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少。

所以,那些昧着良心鼓吹房价依然会上涨的人,怕是看不懂数据背后的时代趋势,已经以客观规律人为不可克服的力量,走到了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贷款余额增速越来越低,越来越庞大的存量房贷持有者,未来寄希望于房价得以维持而不下跌,只能在存量房产持有者之间,做内卷化的存量搏杀,因为还能进场接盘的,已经进场了!

随着限购、限贷政策越发严格,房子的流动性大大下降,几乎每个城市的成交额,都较2015-2016年行情大大下降,持有者的资金成本却依然在年化4.9%附近,不涨就要亏掉这么多。

炒房客、投资客的风险越来越大,在二手市场被冻住后,炒房客的对手盘从原来的增量刚需者,变成另一批炒房客、投机客。

赌客和赌客之间的对决,往往会异常残酷。

且不说后续买房力量,越来越枯竭,他们光是维持生活,就已经是负重前行了。

以2020年三季度末的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7万亿元来计算,哪怕从第四季度开始,未来每年都没有人再买房子了,存量的33.7万亿元贷款额度,以标准的年化4.9%房贷利率来计算,光产生的利息就高达1.65万亿元!

考虑房贷余额依然会增加,考虑贷款的本金部分依然要偿还,1.65万亿元的利息部分,依然会持续10-30年。

居民哪里还有余钱,去考虑生二胎、消费、应对中年失业呢?

所以,如果放任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全社会可用于消费的现金流会持续失血,居民青壮年时期家庭的杠杆风险将始终高悬,这不仅降低了买房者的生活质量,更会冲击实体经济的消费、投资力度,导致就业机会变少,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拉低经济、收入减少、杠杆升高。

我们相信,央行、银保监会作为我们国家金融领域的最高智囊团,已经通过各种精算模型,详细推演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局面,从信贷端、资金需求端,掐断个人住房贷款的洪水,抬高房贷审核门槛,已经迫在眉睫了。

央行不会平白无故,高招迭出的。

到现在为止,国家为了遏制住炒房的时代疯牛,已经从限购的行政措施,到完全收紧开发商融资渠道,再到提高公积金贷款门槛,最后再压缩房贷的需求。

信号强烈得不能再强烈了。

关乎房子的话题,将逐渐从中国人的饭桌上、投资论坛上消失远去。

因为冷酷的历史现实,将以账面财富的涨跌,昭示客观规律不可动摇。

在2021年,依旧做着依靠房子保值增值的春秋大梦,将迎来时代呼过来的巴掌,让脸疼得火辣。


(本文原创发布于微信上的公众号:青驿。该号聚焦于商业、房价、经济、民生等热点话题,揭露社会百态真相。想看更多深喉文章,邀请你在微信上搜索后关注。)

请注意,公号的名字读音是:青驿(yi),第二个字发音是:驿站的驿

全部讨论

2021-01-03 23:35

这样搞只会让更多的人买不起房。

2021-01-04 10:46

利空出尽是利好,卖出隆基,长安,买入兴业,新华

2021-01-04 07:39

就怕有好多人买的起,如果绝大多数人买不起,相反就好办了,国家兜底,这次疫情已经得到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