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保险的韭菜联合收割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17回复:27喜欢:7

           事先声明,我以下言论针对的是美国畸形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无良公司和黑心商人。望国内的各位朋友不要对号入座。

         前年有个电影叫《我不是药神》大火,票房口碑双优,说明他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在电影里,药企的高管是作为负面形象出现的,他们是只顾自己赚钱,不顾人民群众死活的黑心资本家。后来和朋友们讨论关于专利权和仿制药的事,发现医药行业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外企工作的,都认为必须保护专利。如果大家都去买仿制药,那么谁还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和经费去搞研发?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做出来就被仿制,岂不是为别人做嫁衣,那以后谁还愿意研发新药呢?最终就会打击药企科研的积极性,使研发停滞不前,大家享受不到更新更好的药物。

          这个从逻辑上讲,没毛病。不光是医药,其他的科技产品,音像制品,出版物,这些东西的版权都应该得到保护。否则就没人愿意再去创新,去开发新产品,去创作音乐,书籍,电影。

      但是,有些行业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因为会被资本家们玩坏。举个例子,如果粮食价格完全不管控,资本家们能把它炒到天上去,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再举个例子,核工业,这个也不能完全放开让资本家去玩。真正的高端科技,军工,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都必须掌握在政府手里。乌克兰的例子就摆在那里,被忽悠着私有化,从一个农业大国,军事强国,变成了现在的欧洲子宫,国民收入不进反退,艾滋病感染率全欧洲最高。

         医疗也不能完全的市场化。下面就简单说说美国的医药企业和保险是如何开着联合收割机割韭菜的。

       从研发来说, 针对某些疾病来开发一种药品,我们的追求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时间把病治好,最好还能一劳永逸不再复发。比如说某些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服用对应的抗生素,杀灭微生物,病自然就好了。效果明显,作用快,即使以后再次感染,那继续吃药就行了。所以青霉素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它确实是个好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现在,抗生素类的产品已经是竞争最白热化,利润很低的药品了。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高利润呢?最好是价格高,这样利润率才高;最好见效慢,这样你就能多吃几个疗程;最好是控制病情,而不是治愈,这样你就能重复购买。举个例子:心血管疾病,先让你花十几万放个支架,然后抗凝药物吃几十年吃到死。所以波立维,立普妥才卖的那么好,这种才是明星产品。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药企老板的资本家,会往哪个方向投钱呢?任何一个项目在上马前都要考虑它的应用场景,适用人群,有多大的市场,将来上市后定价多少,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所有医药企业的立项依据都是为公司带来最大的利润,而不是为人类带来最多的福祉。

       在药品研发成功后,到底应该怎么定价,才能将病人敲骨吸髓,将利益最大化呢?

       实际上很多重症,得病的只是少数人,大家会在媒体上,朋友圈里看到一些极端病例,但之所以会被报道,就说明这种情况实际很罕见。假设某种重症的发生率是10%,也就是1000个人里会有100个人得病,那么药企研发出了特效药(假设可以治愈),应该定价多少呢(全部疗程,吃到治愈为止)?

       方案A:定价一千元,让大家都吃得起,造福社会,赔本赚名声。

       方案B:定价十万元,100个患者里,对收入最高的20个人来说这点钱根本微不足道;收入次高的20个人压力不大;收入再次的20个人支付药价后生活品质大幅降低;收入更低的20个人因病致贫,找亲戚朋友借钱买药;收入最低的20个人支付不起只能等死。

       方案C:定价一千万,100个人里最富有的一个人勉强支付的起,第二第三富有的人卖房子换命,倾家荡产。剩下的97个人直接等死。

       以上三个方案B比A提价一百倍,C又比B提价一百倍。在A方案里,100个人都吃上了药,乘以一千元的价格,药企赚了十万。方案B,80个人最终吃到了药,药企业绩800万。而方案C,虽然只有3个人最终吃上了药,但价格高的离谱,仅仅靠这少数的有钱人,就赚到了3000万。收割一个富豪远比收割99个屌丝来的舒服。

      站在资本的角度肯定想选C,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行。因为会引发社会问题,遭受舆论压力。吃不起药,只能等死的那97个人会去游行,上访,去闹,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药企会选择方案B(只是简单举例,实际上方案会有很多,定价也更复杂),并非他们主动自愿,而是不得不这么做。举个例子,格列卫刚进入国内时,24000一盒,一盒大概能吃一个月,大家感受一下。

        药企的利润率虽然高,但是也只能让少数患了这些疾病的人倾家荡产,我们患这些重症的概率其实没有那么高。大家可以简单测算一下,看看自己的通讯录,一共有多少个亲戚朋友等熟人,假设有200个(常年不联系,你不知道他目前状况的不算)。 然后挨个翻一遍,数一数得了癌症,白血病等重病的有几个。如果有10个,除以200的基数就是5%。实际情况通常比这个低,罕见病的发生率更是只有十万分之几,我上边说的10%是偏高的,为了方便举例和计算。所以我们只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大多数,这样就能避免被昂贵的医药掏空家底。

        然而这个时候,就轮到保险公司粉墨登场了。

        保险大佬拍拍医药大佬的肩膀说:老弟,你现在有两个痛点,第一个是你只能收割患病的10%,拿那些90%的健康人没办法;第二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定价和涨价,老百姓倾家荡产也吃不起药的时候,就会骂你黑心商人,让政府收拾你。但是不要慌,哥哥来带你飞。

      医药大佬说:愿闻其详。

      保险大佬:首先,你把药价涨高十倍。刚才的方案B不是十万吗?涨到一百万,就现在。

      医药大佬:涨到一百万,那就有好多人吃不起了,他们来闹怎么办?

      保险大佬:吃不起就对了,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给你看看我前两天拍的宣传片:一开始是一个买保险的业务员,苦口婆心地劝一个父亲给孩子买医疗险,但是父亲觉得没必要,拒绝了业务员。业务员始终跟他保持着联系,不断地嘘寒问暖。结果后来孩子真的患了重病,这个父亲卖了房子,借遍了亲戚朋友也没凑够一百万的医药费。业务员对他不离不弃,帮助他沿街乞讨,并记录下了这一切。视频的最后,这位父亲万分悔恨,说当初如果买了保险就好了。   这个视频看完,感不感动,焦不焦虑?再配合你把药价涨的那么高,大家还不都来买我的保险?

      医药大佬:但我还是被骂啊,涨完价舆论压力太大。

      保险大佬: 你只要忍住这波阵痛,我马上把舆论导向扭转过来。这个纪录片里的父亲,为什么倾家荡产?因为他没有保险意识啊。所以你吃不起药,是因为你没有风险意识,没给自己和家人买够保险,这观念要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初买了保险不就好了吗?   一旦我把舆论转过来,就没人关心你药价过高了,反正再高也是保险公司赔付,你只要买保险就行了。

      医药大佬:高,实在是高![牛]

      保险大佬:等到足够多的人买了我的保险以后,你把价格再涨十倍,涨到一千万,然后我把保费也涨起来。这样一来,收入较高的那帮人也都慌了,他们或许拿的出一百万,却肯定拿不出一千万,也得来买我的保险。另一方面,对于真正患病的人,他花了十万来买我的保险,最终我赔付了一千万的药费,百倍的收益,他会觉得自己英明,这保险买的值,还能带动更多的人来买。当然了,你这一千万的定价只是名义价格,基本没人会买的,主要还是我来做保险赔付,私底下给哥哥打个折,两百万吧,你也赚的不少了。

      医药大佬:大哥英明,小弟愿为大哥马首是瞻!

         于是两位大佬开开心心地坐上联合收割机,开始了血雨腥风地噶韭菜之旅。药价过高导致人们焦虑,只能买保险来降低风险,更多的药费由保险公司支付,药企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涨价,而涨价又导致更多的人买保险,形成毅种循环。当大部分人都买了保险以后,就没人去指责药价过高了,反正是保险赔付。而吃不起药的人也不再被同情,谁让你没买保险呢?剩下的就是药价和保费的循环上升,因为药价涨,所以保费要涨,既然保费多了,药价又可以继续涨,反正赔付得起,而药价越是贵的离谱,你就越有必要买保险,这又形成了闭环。       

        再次声明以上故事纯属虚构,且只针对美国的现状。美国有一半的老百姓拿不出500块的应急资金,但是叫个救护车就要一千多,可见医疗价格有多畸形。所以美国的穷人只能小病硬扛,大病等死,扛不住了就去买点止疼片吃。而中产阶级又被保险公司肆意收割,穷鬼实在是榨不出油水,所以只有把中产阶级彻底掏空。不要觉得自己最终被赔付就是赚到了,看似是保险公司承担了高额医药费,其实是所有的投保人一起出钱帮你度过的难关,保险公司只是负责管理这些钱。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才是釜底抽薪,转移矛盾只是扬汤止沸。

        在上边这个故事里,一开始采用方案B的情况下,1000个人里只有100个人需要吃药,他们有80个人支付了10万元医药费,最贫困的20个人只能等死。但保险公司介入以后,1000个人里可能要有800个人都支付了10万元保费。大家多花了10倍的钱,然而情况并没有改变,仍然是100人患病,80个人吃上了药。你会发现承担不起医药费的和买不起保险的是同一批人,就是收入最低的20%,对于吃饭都成问题的人来说,哪还有闲钱买保险。更何况保险公司不会因为你贫困就给你降价,保费年年交,加起来也不少,根本承受不起。所以大家花了更多的钱,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只是药企和保险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可能会有医疗,保险相关的从业者持反对意见。但是先不要喷我,恕在下直言,太多的人干着打工仔的活,操着资本家的心。而且我这个故事只是针对美国,国内的情况要好很多,对保险行业的监管也更严。医疗方面,国内任何公民都可以跑到三甲医院挂个专家号吧,即使在三甲医院,普通医生的挂号费也不过五元钱,主任医师三十元,真的算是物美价廉了。而且医保局推动的带量采购也是实实在在的把药价降了下来,减轻老百姓负担,现在医保的普及率相当高,农村的新农合报销比例也还可以,比灯塔国不知道好多少。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这世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

      希望我们能吸取美国这些教训,在医疗改革的道路上,惠及更多的人,消灭穷病,这或许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

 $医药(SZ159938)$   $保险(BK1051)$   $创新药(SZ159992)$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0-08-15 01:47

美国畸形的医疗支出是保险公司和药企+医院的合谋。长周期、高学费的医生培养制度,两套价格的医疗费用(看病价格可以谈,保险公司大客户有折扣),还有创新药/器械的使用,弱监管的(商业)医疗保险。
不过话说回来,全世界人民都在搭美国创新药的便车,尤以印度(直接仿制)孟加拉。国内药企的研发策略是跟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贝达、恒瑞应该省了不少研发费用。
$恒瑞医药(SH600276)$ $华兰生物(SZ002007)$ $贝达药业(SZ300558)$

2020-08-17 20:26

卖医药的永远玩不过卖保险的

2020-08-16 03:20

讲了那么多,建议你科普一本书,<众病之王:癌症传>。18世纪开始抗击癌症,中间为之奋斗的医生死了多少,为了尝试新药被实验的癌症病人死了多少。尼克松时代打算做两件伟大的事情一个是登月,一个是打败癌症,结果癌症现在还未打败,医疗行业是用无数生命,高科技,资本堆积起来的。穷人固然看不起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套逻辑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都适用,所以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药可以治病。

2020-08-15 13:07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医疗和保险两个方面单独展开聊聊

2020-08-16 22:38

收割一个富豪远比收割99个屌丝来的舒服。

2020-08-15 21:06

以国外创新药巨头强生为例,2002-2012年间共上市新药13个,累计研发投入676.2亿美元,平均每个新药的研发成本为52.0亿美元;国内创新药研发成本肯定比国外低很多,以恒瑞医药的艾瑞昔布为例,研发成本约1-2亿元,即便如此,由国内化学药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研发投入情况来看,也只有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等极少数企业才有能力持续投入较大规模的研发费用。

2020-08-15 16:10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如果不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没有让创新药企更好成长的土壤,不让创新科研人员和企业觉得有利可图,那么他们可能会到国外去安营扎寨,最终损失的还是我们国家和人民。

2020-08-15 08:40

一、创新药真的很难。二、上新药投入很高。三、创新药研发周期很长。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以防未来被欧美药企控制。

2020-08-15 08:15

确实是这样,保险公司负责贩卖焦虑,我在保险公司呆过几个月,深有体会。

2020-08-15 07:46

小善如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