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高增长能确定带来高收益?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1回复:6喜欢:40

最近春节,适逢“武汉肺炎”肆虐,大多数人都猫在家里。

既不幸,又幸福。

不幸的是,原本可以大吃大喝、走亲串友的春节,不得不大幅修改计划和行程。

幸福的是,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呆在自家窝里干自己想干的事了。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

碰到再坏的事情,也要看到和寻找到它积极的一面。

小的人生也好,大的社会也罢,都是伴随着困难和问题成长的。

相信2020年的春节,能被我们绝大多数人深刻地记上一辈子。

不客气地说,你今天的态度选择,决定了你未来一辈子吹牛逼的深度和高度。

如果今天被困难吓得瑟瑟发抖,将来怎么给人吹牛呢?

如果今天选择了坚强和乐观,将来添油加醋,吹牛也有底气啊。


正因为如此,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晚上还是要抽出一两个小时,努力地给大家准备一篇次日的公众号文章。

哪怕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点、一点点的阅读思考,我也深感荣幸。

一点小小的努力,既充实了你,也充实了我自己。

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今天的话题,紧扣着投资的主题,但是需要从一本书讲起。


最近我在看《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

作者是美国的西格尔教授,一位老牌的价值投资学者。


西格尔教授上一本流行的书籍叫《股市长线法宝》。

建议初学者,一块买来细阅两遍。



在《投资者的未来》这本书里,西格尔教授开篇即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股市投资中,高增长并不代表着高收益


我知道A股中,有不少投资者是成长股投资爱好者,所以这个观点,有点打脸。

别急,西格尔毕竟是位教授,既有专业,又有实践,不像腾腾爸这样二抹子。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西格尔教授分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个层面:对企业而言,高增长并不代表高收益。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股市先后出现的那些高科技企业。

事实证明,市场对这些新上市企业的预测通常都是对的,企业在上市之后通常都表现不俗。

有的企业甚至连续十几年、几十年获得了较好的经营和发展。

但是,事实同样证明,投资这些企业的投资者,并没赚到什么钱,整体投资收益率甚至低于指数涨幅。

也就是说,投资人见人爱的高科技企业,收益率跑输给了大盘。

原因就是市场对它们的期望太高,从而给予了太高的估值。

俗话讲就是:股票是好股票,但就是买的价格太高。


第二个层面:对行业而言,高增长也不代表高收益。


典型的例子,除了高科技行业,还有金融行业

美国的金融行业比较发达。

尤其最近几十年,美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个“虚”字,主要是指金融行业。

数据显示,金融行业在最近几十年的确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上市企业的市值对市场总市值的占比,从2%、3%起步,一路上扬,最高时达到过30%。

但是事实证明,投资这些行业的投资者,也没赚到什么钱。

原因是:金融行业的市值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进入企业的增加。

意思就是:行业的总市值增加了,主要来自于新增加量,而不是存量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行业的高增长,是通过催生更多的企业来实现的,因此也没有给投资者带来高的收益。


实际上,我认为教授还可以再增加一个层面的论述,即从国家层面而言,高增长也并不代表着高收益。


典型的例子,可以列举中国。

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过去三十年、自A股开埠以来,股市给投资者的回报也并不高。

原因也很简单: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给股票的定价总体偏高,从而降低了投资的潜在收益率。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熟发达国家的市场。

因为经济增速降下来了,人们对未来普通预期不高,给本国的资产报价也普遍不高——极低的估值+适当的成长,反而让这些国家的投资者赚得荷包满满。


西格尔教授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股市投资收益来源于实际增长与市场预期的差值。


什么意思呢?

当市场的实际增长值大于购买时的预期增长值,投资者就容易赚到钱;反之,投资者就很难赚到钱。


讲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彼得·林奇的PEG指标。

虽然没有直接提到PEG,但《投资者的未来》却是用更详实的数据为这个指标的有效性作了注脚。


PEG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的,本文不做概念的解释,真有不懂的朋友,可以寻找度娘咨询一下。

结合西格尔教授的讲述,以及我个人对投资的理解,关于PEG这项指标,我重点讲以下几点:


(1)PEG的总体逻辑框架是:多大的增长率就可以支撑得起多大的估值。

当PEG等于1时,说明估值和增长率相匹配,因而是合理的;

当PEG小于1时,说明估值相对增长稍低,数值比1越小,说明估值越低;

当PEG大于1时,说明估值相对增长稍高,数值比1越大,说明估值越高。

这是使用PEG对企业进行估值的基础逻辑。


(2)PEG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好计算。

基于过去数据的静态值,敲敲计算器就能搞定。

但企业未来的增长率,不好预测。

根据我的经验,凡预测者,十有八九不准。

不仅我自己如此,我跟踪和观察的投资达人、网络大V、甚至专业机构,也都是如此。

既然企业未来的增长率不好推算,那么基于预测计算出来的动态PEG,估值的准确性、精确度,就不敢恭维。


(3)哪怕PEG小于1,也并不代表对企业的估值就真正的安全。

对企业的估值,有条底线。

PEG的推崇者彼得·林奇自己也反复强调过:再好的企业,再高的增长率,当估值(市盈率)超过30倍时,都要小心。

所以,虽然林奇喜欢高成长企业,但也很少买30倍市盈率以上的股票。

举个极端的例子:某企业增长率80%,市盈率40倍,PEG值仅0.5倍,但林奇可能也不会买入操作。

因为市盈率估值太高了,按林奇的说法,买入应该非常小心。

对这种情况,西格尔教授总结出了一个浅显易懂、但貌似比较新鲜的名词,叫:增长率陷阱


以前我们常提到“价值陷阱”,这个名词经常为成长股投资爱好者拿来提醒和取笑低估值投资爱好者。

现在又多了个“增长率陷阱”,嗯,好了,以后低估值投资爱好者也可以拿去用于提醒和取笑成长股投资爱好者了。


综上,PEG指标就是一个指标。

有用,但作用有限。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它有限的作用,我们必须把它纳入一个综合的体系中加以运用——唯有如此,才是对它最大的挖掘和尊重。



通过西格尔教授的论述,和腾腾爸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刻画出能为投资者带来好的投资收益的企业和行业的主要特征:


(1)能长期存在。


“日不落”是个梦想。

但尽量地“日不落”却有可能实现。

在《投资大白话》里,腾腾爸说:我喜欢投资100年前就存在、100年后还可能存在的企业。

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100年,沧海桑田哦。

但这样的企业,的确存在。

美国之通用电气,中国之中国银行

都是百年老店。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去找。


(2)商品、商业模式变化小。


有的企业虽然实现了长期存在,但提供给大众的商品和服务,却变来变去,商业模式也几经变迁。

这样的企业,是幸存者。

找到这样长袖善舞的企业,靠的是运气,不是本事。

所以,哪怕找到了,也是运气,不是我们喜欢的。


我们喜欢的,是那种商品或服务,可以亘久不变的,一种模式就可以吃遍天、吃上祖宗十八代的那种企业。


邱国鹭是我比较喜欢和敬重的一位国内投资人。

他有一句择股名言:投资不是寻找能改变社会的企业,而是寻找能不为社会改变的企业。

有点拗口,但很哲学。


自夸一句:天下能者所见略同。


(3)低估值提供的安全边际。


有些行业或企业,不被大众看好,因此被市场给以了极低的估值。

但正因为这种不被看好的低估值,却为投资者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

未来行业或企业,只要实现稳定的经营,适当的成长,投资者就会获得较高的回报。


(4)高股息,永远是高股息。


有些企业看起来多少年来没有多少增长,但年年都有丰厚的分红,持续地坚持下来,大家会发现,投资这类企业的投资者最后也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秘密就在于,高股息之后再投资,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越来越多。

所以股价虽然涨得不多,但手中持有的市值却增加不少。

这种现象在A股也大量存在。

腾腾爸手中持有的股票组合中,就有这样的标的存在。

这里不举例子了,你自己找——你找不到的话,我抽空专辟一章,聊聊这个话题。


大家看,扯了这么多,你会发现西格尔也好,彼得·林奇也好,他们的投资理论、投资规则,最后都跟腾腾爸以前常挂在嘴边的“低估值、高股息、稳定经营、适当成长”高度地契合。

哈哈,把腾腾爸和这些大师并列,我好像又在赚他们的便宜。

偶尔会有看不惯腾腾爸这种风格的朋友嘲笑我:赚了多少钱,这么牛?

我告诉您个秘密:人牛不牛,和赚钱没赚钱、钱多钱少没有什么关系。

当年刘邦还是个村长的时候,给县长祝寿,空着手去,嘴里却高喊:封金1000两!

一个牛皮,吹来了一个媳妇——吕县长看此人吹牛也吹得这样大气,就把闺女许配给了他。

结论:人呀,得活出点气度!


扯远啦。

写到这里,我必须得厘清读者诸君心中可能生成的一个疑问:腾腾爸以前一直非常看好中国的金融业,貌似账户仓位的70%左右都投入到了中国金融业,而西格尔教授对美国金融业的研究表明,美国金融业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收益并不高——这种低收益率,都和高科技行业并列了——那么问题来了,咋整?


如果你心中有了这个疑问,一是说明你会思考了,二是说明你的思考还不太深入。

解答这个疑惑不难。


(1)当年美国人对金融行业预期高,估值高;

(2)美国金融行业的进出制度较为宽松,新进企业多。

一个显著的标志是金融业的并购多,各大金融机构因为并购带来的商誉极多(资产虚构)。


而目前的中国金融业,恰好与之相反。


(1)人们对金融业的预期普遍较低,故估值极低,且股息率极高。

(2)金融三剑客中,银行板块已经度过野蛮生长、恶性竞争的阶段,各大行的垄断地位已经基本成形,随着经济的成长而成长,是可以预期的事情;保险板块,还处在快速扩张的阶段;券商因为监管许可的原因,很多业务还处于待开发阶段。


前景可期而估值极低,这就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金融板块的真实写照。

最近,我在统计和分析兴业银行上市以来的业绩和股价表现,也能比较明显地感受到低估值+适当成长的妙处。


不同的市场预期不同的市场估值,当然不应该有相同的投资价值分析。

对中国金融业的看好,我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了,在过去的这十个年头里,我的坚持取得了不俗的投资成绩。

未来十年会怎样,拭目以待吧!



在对上述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我有几个极深的感触。


第一,投资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对投资的基本规律,人们已很难再有多少新的发现了。

但是一代代的投资人,每每投入市场中时,还是不可避免地以股市新人的身份出现。

也就是说,纵使投资道理、规律,已经为前人发现、总结,依然不能代替后来者的进化和修养。

想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除了真刀实枪地在市场里干几年,真还很难做到。

而且,真刀实枪地干,还得辅以悟性的开导。

这就是投资道理再简单,大众投资总也很难做好的根本原因。


第二,投资需要综合性思维,最忌线性思维。

择股没有单一的标准。

估值没有单一的公式。

就像我们对企业进行财务数据分析时,一定得结合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否则就会进入呆会计的窘境。

我在公众号后台经常接到朋友们各种各样的询问,可以说80%的问题都是一句话两句话没法回答的。

因为这些问题常常从线性的思考出发。

要想回答,首先得解决提问者的线性思维问题。

而这个问题,显然已经超越了问题本身。


第三,中外股市,有所同又有所不同。

同的永远是投资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基本逻辑。

不同的永远是板块永远是企业永远是板块和企业间的投资机会。


除了刚才分析的金融板块的不同,还有个例子可以在这里说道说道。


比如现在,中国人喜欢炒小炒新,所以“小股票”常常给出极高的估值,动辄几十倍、上百倍的市盈率,相反,“大股票”因为预期的成长性不佳,反而得享低估值+高股息的双重诱惑。

而在成熟的国外市场,人们在大与小之间,常常是能够稳定分红、稳定经营、稳定成长的蓝筹白马股更受青睐,而成长性更佳的小股票反受冷落。

这种不同的市场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市场价值判断。

腾腾爸认为,在中国,蓝筹白马更有投资价值;而你看彼得·林奇的书时,经常会发现他对成长性好的小股票情有独钟!


我可以确定地告诉您:如果林奇生于今天的中国,一定会非常看好今天中国蓝筹白马股的投资价值,而腾腾爸若生在林奇时代的美国,也一定会非常喜欢在低估值高成长的小股票中淘金。


变化的永远是投资机会,不变的永远是对投资机会的衡量标尺。


这把标尺可以用最简单的四个字进行概括,就是我们以前经常念叨的:估值+品质


全文完。

注:本文首发于"我是腾腾爸"微信同名公众号!


全部讨论

2020-02-03 02:14

感觉你不是腾腾爸、你是大师.

2020-03-16 11:03

价值投资的核心永远是好公司好价格,长期持有。

2020-02-09 15:56

好文分享

2020-02-03 11:18

好文分享

2020-02-03 08:45

知行合一

2020-02-03 00:14

低估值,高股息,稳定经营,适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