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札记:市场先生的“能见度”有多远?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00回复:78喜欢:179

市场先生的“能见度”有多远?

(2019年10月21日)

市场先生理论,是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的一大理论发明。也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理论,大凡坚持价值投资的都对市场有效理论嗤之以鼻,认为市场先生是愚蠢的,是不可理喻的。但是,现实的股票市场常常给我们以困惑的地方在于,有时市场先生又表现出“有效性“的一面,比如,当一家公司财务报告利润大幅度增加,于是股价就大幅度上涨一番,反之利润大幅度下滑,股价就又相应地用大跌来表现。可以说,市场先生在一定时间内又常常表现出相当“聪明”的一面,甚至这种“聪明”还时常提前反应在股价之中。市场中是不是经常有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是有的,甚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

格雷厄姆说,“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但是这个短期又是指多久,这个长期又是指多长呢?

本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笃定坚信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理论,我们均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到实践中去进行一番检验,如此,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便可以不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换句话说,如此我们就容易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容易摸到真理的真相。

那好,下面就以“中国股王”、被称为价值投资标杆的贵州茅台去“检验”一下,看一看市场先生的究竟有多聪明?

2012年因为塑化剂风波,更因为强力反腐,贵州茅台酒一度被视为腐败的代名词,贵州茅台的股价终于走下神坛,从前期高点200多元,跌至后来的100多元。前复权,即从2012年7月份的高点183.05元,跌落至2014年1月份的65.98元,下跌幅度63.95%。直至2015年4月,股价才超过前期历史高点,即达到216.61元,并且经过2015年近10个月的调整期,终于开启了大幅度上涨的神奇之旅。

今天我们用后视境的眼光来看,其实在2012年,即使没有塑化剂风波,没有后来强力反腐的影响,中国白酒行业的那一轮繁荣周期也是走到了一个相对的历史顶点,即经过前面十年的黄金发展期,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包括茅台在内的白酒公司业绩后来向下调整的必然性。从这一点来看,当时的市场先生的确表现出了其“有效性”,即“聪明”的一面,但是它的“有效性”显然又是有限的有效性,即它当时再聪明,原来也看不到后来三四年之后的股价反转,更预见不到后来以贵州茅台为首的高端白酒的再度“繁荣”发展。换句话说,市场先生再聪明,也不过是只能“反应”了一二两年,或者三四年的时间,再远的时间周期,市场先生它也就无能为力了。

我们再将眼光展向未来。贵州茅台继2014年扣非净利润增长0.45%、2015年增长0.62%、2016年增长8.75%之后,扣非净利润2017年实现了60.57%、2018年实现了30.71%的高速增长,至今年前三季度也实现了22.48%的增长。与之相对应,今天贵州茅台的市值已经达到1.47万亿。对此,市场有观点认为,茅台的股价已经处于泡泡之中,处于“非理性繁荣”之中了。甚至为此还在网络微博上引起不少大小投资者的口水战(对这种口水战,我向来是看破并不说破,不参与,不争论,埋头干,我认为,这才是投资的一种高境界)!

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市场先生果真就真实地反应了茅台的内在价值了吗?比如,它果真就真实地反应了未来三五年,甚至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内在价值了吗?显然,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市场先生再聪明,它也是无能为力地、聪明地去反应贵州茅台未来五年八年的内在价值,更不要说它反应其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内在价值的。换句话说,市场先生的“短视症”,决定了其“有效性”的“有限性”,它顶多也就能够反应一家公司一两年,甚至三四年的所谓“合理价值”。

市场先生的这种“短视症”不独独体现在贵州茅台这种品种上,如果我们再将视角放宽,它在几乎所有投资品种上,均呈现这种“有趣性”。

比如,我大A股的另一个堪称“中国股王”的品种格力电器,2015年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实际上那年空调行业也处于一个小周期,包括格力在内的白电行业均在主动去库存),于是股价也从前期高点26.46元(前复权),下跌至13.66元,下跌幅度几近腰斩。当时的市场也似乎表现出了一定的有效性,然而,市场先生又聪明地预见到了格力电器后来几年的股价大幅度上涨吗?显然是没有的。格力电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收入分别实现了9.50%、36.24%、33.33%的增长,净利润分别实现了23.05%、44.87%、16.97%的增长,股价也从2015年的13.66元的底点,上涨至今天的57.80元,4年多的时间上涨4.23倍。

这里,我们同样可以设问的是,市场先生还能够反应格力电器未来三五年,或者未来十年八年的合理内在价值吗?显然不用问,市场先生再聪明,它也是做不到的。直白地说,市场先生类似于一个跟屁虫一样,它总是动态地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那种所谓的有效性。

早在我们上学时,老师就不断地教导我们,学习贵在举一反三。按照老师的这种教导,我们还完全可以在一些“现在进行时”的投资品种上去不断地“举一反三”。

比如,东阿阿胶近些年因为单纯的提价模式造成渠道库存积压,公司不得不进行控货而清理渠道库存,导致今年以来收入与利润的大幅度下滑而导致股价大幅度地下挫,于是市场上一片“黑阿声”。然而,我们要问的是,市场先生果真会聪明地反应出东阿阿胶未来三五年,或者未来十年八年的内在价值吗?显然它又是不能够的,因为它不可救药地深度患有“短视症”,未来究竟如何还是需要我们自己作出理性判断。

同样的例子也表现在一些大幅度上涨的股票之中。比如,通策医疗因为近几年保持了超高速的增长,按照当下50%的利润增速“线性外推”,估算明年的动态市盈率也在50倍左右。然而,市场先生能够反应出它未来三五年,或者未来十年八年的合理价值吗?显然,市场先生纵使再聪明,也是不能够去反应的,未来究竟如何还是取决于公司如何发展,更需要我们自己作出理性判断。

总之,例子不胜枚举,也趣味多多,我们投资有时就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延伸性思考。

在“家家有车”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差不多均有在大雾天驾车的体验,当大雾弥漫之时,即使我们驾技再高,对于前面道路的能见度也常常不过十几米、几十米远,而对于窗外哪怕有耸立的山川、潺潺的流水等美景,也是一点也不能清晰看得到的。市场先生在市场上的“能见度”与我们大雾天驾车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先生在市场上的“能见度”,也就是一两年,或者顶多是三五年的时间(这种时间周期也是一种模糊概念),再长的时间周期,市场先生再聪明怕也是无能力顾及了。相反,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最终总是与其长期的业绩正相关,而且这个相关度,时间周期越长,相关度越高。比如,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在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周期内是必然会得到正确的反应的(这里的时间周期也是一种模糊概念)。

经过以上的讨论,如果你是一名长期投资者(是以年为时间单位持有的长期投资者,而不是那处“年度价投”、“季度价投”),显然就不难明白以下两点:

1、只要我们的眼光比市场先生看得远,比如,以未来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周期去研究、评判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显然,我们就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比如,就容易发现市场给我们提供的巨大机会,同时也让我们具有超出市场先生的超凡耐心。

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市场先生对于未来的“能见度”也不过尔尔,那怕它在一个时间段内是聪明的,是有效的,但这种有效性也是有限的,时间周期一拉长,这种有效性就完全彻底地体现出一种无效性。正所谓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

2、定期评估体检所持投资品种还是必要的。

我说过,我们提出荒岛挑战论,也仅仅是一种理论假设,并非真的是要求我们非要去一个小荒岛上生活十年,对自己的投资品种不闻不问了。

我们说,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生命周期内现金流的折现值,不多也不少。这个科学的估值公式,也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假设(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家企业再优秀也会常常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的。换句话说,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是需要市场一步步地展现开来的(其未来内在价值高低,也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行业空间、商业模式,以及管理层的努力等因素)。市场是永远没有办法评估一家企业未来十年八年的内在价值的,更不要说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时间,实际上我们投资者的“能见度”有时也达不到那么遥远的(当然修练得越远越好)。所以,对投资品种的定期评估体检,也是需要不断完成的作业。

行文至此,不妨再背诵一下投资大师们的“语录”:

格雷厄姆指出: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他们或许在数学、金融、会计等方面能力超群,但是如果不能掌控情绪,他们将无法从投资中获利。

作为他的最优秀的学生,巴菲特解释道,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个重要原则:

首先是将股票视为企业一样,“这将给你一个完全不同于股市大多数人的视角”;——我个人理解,买优秀或伟大生意的投资是最聪明的投资。

其次是安全边际的概念,“这将赋予你竞争优势”;——我个人理解,市场先生由于“能见度”有限,常常送给我们这种竞争优势。

再次是对待股市具有一个投资者的态度,“如果你具有这种态度,你就能战胜股市中99%的人,它可赋予你巨大的优势。”——我个人理解,这种态度包括生意的视角、复利思维,以及慢慢变富的理性与耐心。

格雷厄姆说:“真正的投资者几乎从不被迫出售其股份,也不会天天关心股票行情。”——我个人理解,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做好股收藏家(当然别抬杠,并非全部)。

(以上“语录”摘自杨天南先生翻译的《巴菲特之道》,P206)

有人网上曾评论说,我写书作文也没有多少新意(这里广告一下,包括我的纸书《慢慢变富》),想来确实如此,投资的思想真是全让投资大师们说过了,我写书作文原来也不过是投资大师们思想的“述而不作”。哎,说来说去,又是“崔颢题诗在上头”!

注:本文作于2019年10月20日,首发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略有修改。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19-10-27 09:24

道理越辩越明,大道至简,感谢闲兄辛勤付出,感谢雪球这一平台提供近距离接触学习的机会。

2019-10-23 22:16

实际上可以认为这种超长期的视角是以牺牲机会成本,承担更大的“风险”换取“可能的”更高的收益率,参与市场的每个个体,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机会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承受度、能力边界都是不同的,客观上决定了投资策略的不同,不能从事后的高收益率去说当时做出其他选择的个体“短视”。

2019-10-22 08:14

闲兄是以自己的投资经验和认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刨析大师们和市场中的"深奥"理论的。
无私奉献,难能可贵!

2019-10-21 23:16

闲大出品,必为精品。可叹有些股市生存的边都没摸到的人,还在这胡咧咧指点江山,可怜!

2019-10-21 23:07

市场先生是广大股民的总体称谓,正因为大部分股民是短视的,所以市场先生必然也是短视的。能看透这点,给有理性的投资者以稳定情绪的视角,可以在市场先生不理智时,能够从企业基本面的角度去评估状态,行业空间变了吗?商业模式变了吗?管理团队变了吗?从这些方面去考虑,会得出理性的判断。
练就一双慧眼,能够雾里看花,发现真正的投资机会!共勉!!!

2019-10-21 21:29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19-10-27 21:28

最欣赏闲大这种悠闲笃定的心态了,眼光放长远,去称重而不是去投票。

2019-10-23 08:51

通俗易懂,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广泛传播,使好多散户受益匪浅,谢谢了

2019-10-22 22:35

通俗而又深刻!

在拜读了天南先生的《一个投资家的20年》和但斌先生的《时间的玫瑰》后,现正在拜读居营先生的《慢慢变富》。真是国内投资新手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