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肯买负利率的产品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A股挺风平浪静的,对着贸易摩擦的利空,也只是意思意思跌了一下,反应一次比一次平淡。

引起我注意的,是丹麦负利率购房的新闻,他们的第三大银行日德兰提供-0.5%的十年期贴息购房贷款,即是说银行借你一万,你只需要还9950,是全球首例负利率贷款

这是咋回事呢?我也去查了下,实际上,这个过程有三方参与:银行、机构投资者、购房者。0.5%的利息是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出的,购房者要给银行0.3%的利息以及相关服务费,实际上能买房的人拿到的利息约0.2%。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这个意思就是买房的人赚了0.2%、银行赚了0.3%,他们的收益来自于机构投资者出的0.5%。还是银行牛逼。

(丹麦日德兰银行,图源网络)

丹麦购房负利率虽然是全球首例,但负利率的情况在全球其实并不罕见,且最近特别多。

他们的银行同行,大名鼎鼎的瑞士银行8月初宣布:从11月开始,对存款超过50万欧元的账户,每年收0.6%的费用。其实它17年的时候,就开始对100万欧元以上的账户收钱,现在征收的范围加大了。

经济不景气,银行似乎成了保险柜,收点保管费过日子。

另外,负利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普遍,德国前不久才发行了0票息的30年期国债,拍卖后实际发行的票面利率为-0.11%。

为何会有投资者愿意接受负利率,做“亏本买卖”?

首先,实际利率(也可以说收益)是不是负的,并不能单看名义利率(假设为银行利率)是不是负数,它的公式可简化为: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银行利率) - 通货膨胀率(CPI指数)

其实,只要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那么实际的利率就是负的,不管银行利率是不是负数。

比如存银行2%每年,通胀率3%,那么实际利率就是-1%。我们平时说,存银行跑不赢通胀,财富就会缩水,也是这意思。

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未来没有通货膨胀,而是经济不断衰退、通货紧缩呢?

那么只要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即使是负的,实际利率也是正的。

比如存银行-0.5%,通胀率-1%(也就是通货紧缩),那么实际利率0.5%。

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

当然,这只是最浅的逻辑,还有很多原因导致了这个现象。

就像我们会说,经济数据不好时,买黄金避险,但很多人投资黄金,可能并不是为了避险,而是因为大家觉得买黄金的人变多、金价就会涨而已,那时0%利率的黄金,也可以带来20%~30%,甚至更多的真实回报。

关于负利率具体怎么回事,招商证券有个研报《当票息已成往事:怎样理解“负利率”?》写得很清楚,这里我简单概括一下。

负利率其实可以按主体,分为3个维度:

央行-负利率政策

商业银行-负存贷利率

金融机构-负债券利率

央行搞负利率政策,是降息降到底了,只能通过收负利率,逼迫商业银行将钱投向市场,刺激信贷,试图盘活经济。实际中的效果貌似不咋地,日本和欧洲各国搞了十多年还是负利率,没走到“新周期”。

(图来自招商证券睿哲固收研究)

银行搞负存贷利率,就搞的比较艺术了。首先,收的时候不能造成挤兑恐慌,一般不会对个人储户收,大多只针对拿现金极不方便的机构客户,下限多是持现成本-0.5%,超过这个数,可能机构就想办法自己拿着现金了。

再来,为了吃上口饭,放贷时一般还是会收利息的,丹麦那个付房贷利率,付息的实际上是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而不是银行。

各种金融机构买负利率债券,一半原因是“迫于无奈”,央行银行是有“任务”买国债的,而对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巨量的现金很难自己拿着,存银行又要给银行钱,投资其他领域有很可能会大亏,买负利率的债券可能还划算点。

另外就是“避险需求”+看好债券的价格增长了,毕竟债券负利率≠负收益,一直有人买价格就会上升。

所以,贷款买房负利率的丹麦人也未必就很幸福,扣除通胀通缩之后的“实际利率”“实际收益”到底如何?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